2025年01月2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市民问政

生活向新 市民眼中的民生实事可感可及

记者 徐枫 张海滨 周律江 申季灵 吴彰义 文/摄

2024年,金华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细化了10方面40件民生实事事项,逐一推动落实。截至目前,实施项目点位共6066个,所有事项已全部完成。市民怎么看,在他们眼中,哪些实事办到了心坎上?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居民下楼就可以健身运动,老人吃饭、看病在社区内就能完成,儿童在多方保驾护航中健康成长……每一件都是浓缩的、沉甸甸的民生实事,不仅仅是可感知、可量化、可考核的“民生清单”,更是可感、可触、可见的“幸福图景”。

A

村民变市民

奏响幸福曲

“小区周边就是公园等休闲健身场所,学校、卫生院等配套设施齐全,居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日前,金华开发区苏孟乡志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时义清谈起征迁村变社区,“村民”“市民”身份切换发生的巨大变化。

志和社区2022年8月24日挂牌成立,是由苏孟乡原桥儿头、木杓塘、山背等6个征迁安置村组成的融合型新社区。社区范围是市区志和路以北,和悦路以南,西至八一南街,东至武义江,面积0.69平方公里,有苏桂苑、香桂苑、苏悦华府、湖岸名居、湖景庭院、湖东佳苑等6个新建小区,安置6个征迁村村民。社区现有住户1208户,常住人口4776人,流动人口1278人,而60周岁以上居民有1100多人,老龄化现象较为突出。

两年多前,时义清来到志和社区走马上任。如何将社区打造成居民心中温暖、美好的幸福家园?是他和同事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时义清说,得益于政府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社区成立之前,较早入住苏桂苑、香桂苑小区的居民,子女入学就读金华市湖海塘小学、中学,与小区相距还有段路。去年9月,金华市志和小学开始招生,孩子们出小区就能看到学校。社区范围有两所幼儿园,完全能满足居民的幼儿入托入学需求。去年12月27日,苏孟乡卫生院新院建成投入运营,大大方便了居民求医问药。社区惠民服务街上还设有卫生室,每天有一名值班医生,为居民测量血压、血糖,并提供相应的健康咨询。每个小区都有健身设施,居民下楼就能运动、健身。此外,志和社区邻里中心、邻里公园将于2026年建成,届时将为居民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

最让时义清津津乐道的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及特色惠民服务一条街打造。位于市区志和路与义乌街交叉路口的志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于2024年4月23日建成投用。本着“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的宗旨,为给居民腾出活动空间,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内,除社区工作人员在底楼35平方米的办公室办公,其他场地全部用于开设国学讲堂、清廉品芯茶肆、城市书吧、多功能厅、退役军人服务站、矛盾调解室、党员活动室等。

通过盘活闲置国有资产、回收物业用房、租赁等方式,社区整合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助老助残等贴心服务居民项目,在市区和悦路与文创街交叉口附近打造了一条特色惠民服务街,街上设有睦邻阁居民会客厅、大田小筑·共富工坊、城食膳粮社区大食堂、颐康汇科厅和品心茶肆等16个功能区块。社区通过入驻公司与二环以南以及金西三镇行政村签订结对帮扶协议的形式,由各村为共富工坊提供米面粮油、瓜果蔬菜、禽蛋肉类等农产品,既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又丰富了社区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

为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提升治理能力,志和社区发动在职党员、共建单位、社会组织等其他专业力量下沉,组建12支志愿者队伍,通过志愿服务、反诈宣传、义诊服务等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如引入市幸福家人协会参与社区服务,去年4月23日城食膳粮社区大幸福家人食堂开始营业,每天为社区独居老人提供免费公益餐,同时通过政府补贴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以优惠价格服务居民。去年共送出免费公益餐8645份,送餐金额累计达151781元。

为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志和社区已明确新一年重点工作:投入50万元争创省级无障碍社区建设项目,按照省级标准对小区设施、设备进行改建提档;投入15万元,打造香桂院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小区老年人提供舒适的社交、活动场所;设计开发智慧服务平台……

“我家五口人,儿子儿媳住楼下一套房,我和老伴住楼上一套房,从农村搬入城市,很开心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苏孟乡原三瑞堂村村民叶大妈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

B 平安即民生 收获安全感

“能救回患者的生命非常开心!学会应急救护的基本技能,可以自救,也可以施救,意义重大。”杨建波是永康市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的队员,去年刚取得红十字救护员证、红十字救护师证。当年11月13日清晨,他在永康龙川公园锻炼时,利用AED以及所学到的急救知识参与现场救援,在黄金急救时间(心搏骤停后的4—6分钟)采取及时、准确、有效的院前急救,成功施救了一名心脏骤停患者。

2024年,市红十字会扎实推进市民生实事“完成应急救护普及培训20万人以上”以及“完成应急救护持证人员培训5万人以上”两个项目,积极开展包含AED使用在内的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培训及持证培训,有效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完成应急救护普及培训31.34万人、应急救护持证人员培训约8万人,分别完成任务数的156.7%,159.9%。

“义乌有很多外国人,洋主播主讲‘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不仅外国人听了有亲和感,而且这种形式很新颖,义乌人也很喜欢看。”一物流公司员工张伟说,去年6月21日,“洋主播带你逛义乌应急摊点”系列直播活动第五期——畅通生命通道应急演练在“深国际”物流园区举行,他就是众多参与者之一。“这种有特色的宣讲、演练,看了就印象深刻。”

2024年,我市坚持以“管用、能用、好用”为导向,多措并举落实自救互助应知应会培训,运用“线下+线上”“理论+实训”的培训方式,突出典型事故案例现场教学、应急逃生及救护演练、社区送安全等形式,引导各地结合本地特色、组织多部门联合开展培训,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一年来,全覆盖建成应急消防管理站146个,新增1448人、车辆119辆;同步抓站队达标建设,14个站(队)获得省级奖补资金140万元,创建标准化应急消防管理站20个。我市各县(市、区)共投入4500余万元,新建乡镇专职消防队12支,达标提升专职消防队37支,打通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儿子说学校食堂的饭菜丰富,同学们排队也很自觉。而且学校有陪餐制度,吃饭时有校领导和值周老师陪学生一起用餐,这样的食堂让家长很放心。”金忠民的儿子在义乌一所高中读书,说起该校食堂连连点赞。

2024年,市市场监管系统紧扣民生主题,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护航学生健康成长,全市累计建成144个中小学“示范食堂”,完成既定任务的120%。逐步推进阳光食品作坊方案制定、建设点位确认、“浙食链”作坊端激活、视频监控安装、“5S”制度上墙等工作,并将关键数据录入至“浙食链”作坊端,形成追溯链条。新增“浙里食安”示范食品作坊97家,完成率100%。

为了切实解决农村居民“喝好水难”的问题,2024年,我市共有94座单村水站改造提升任务纳入省、市级民生实事,总共完成单村水站改造提升民生实事任务116座,超额完成23.4%,涉及受益人口4.68万人,全市农村供水工程水质合格率从98.51%提升到99.86%。完成新(改)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共计361个,超额38个,惠及行政村191个、农户4.46万户,任务完成率111.76%,超额数位居全省第一。

C 关爱“一老一小” 保障“朝夕美好”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老人和少儿的身心健康,时刻牵动家人的心;对于一座城市而言,老人和少儿的生活状态,是民生保障水平的体现。回首2024年,“一老一小”民生保障做得怎样?婺城区城中街道的老人、孩子“沉浸式”体验了稳稳的幸福,给出了满意分数。

1月22日临近中午,在城中街道明月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工作人员在窗明几净的打饭窗口内,陆续摆出热气腾腾的红烧鸡块、酱爆牛柳、排骨炖藕、胡萝卜炒鸡蛋、球菜粉条、炒南瓜、韭菜豆芽等菜肴。这些菜肴每份3~7元不等。

打饭窗口右侧墙体上的告示牌上,分别标注着当天的早餐和中餐菜品。其中的中餐菜品,和记者透过窗口看到的待售菜肴完全一致。

虽然距离饭点还有一些时间,在饭堂用餐区,已经有五六名老年人落座等候。其间,工作人员给她们端来热水。

“这里的环境很好,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很好。除了我们天天来吃早餐和中餐,在附近工作的一些年轻人也会过来吃饭。”今年76岁的许宝英说,“菜做得蛮清爽的,合大家的口味。这里的早餐也很好,比如今天早上有葱卷、馒头、番薯、茶叶蛋、米粥、油条、银耳汤,还有好几样荤素馅的包子。”

坐在许宝英旁边的郑阿姨和陈阿姨,今年分别79岁和86岁。她们三人儿女平时不在身边,日常生活起居需要自己解决。郑阿姨说,她每个月会预存几百元饭费,付钱时只要在打饭窗口左边的设备上刷脸就行。而且像她这样年满70周岁的老人,每次可以减免2元,80周岁以上的可减免3元。

采访中记者发现,这里既是饭堂,也是收获情绪价值的乐园。不少老人表示,每次提前来饭堂,是特意留出一些时间,大家一起聊聊家长里短,感受邻里温暖。

今年11周岁的涵涵(小名)和外婆住在城中街道杨思岭社区。在她看来,位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的“家门口青少年宫”,是课外生活的快乐源泉。完成日常学习和作业之后,涵涵经常光顾“家门口青少年宫”的游乐区:人多的时候,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打乒乓球;好朋友没来,自己去图书室看看书,或是玩积木;需要锻炼的时候,到楼上的健身房使用跑步机……这个精力旺盛的小姑娘,总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快乐。

除了常规活动,让涵涵开心的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时不时会提供一些公益性服务,与“家门口青少年宫”形成交叉活动。比如:邀请专业人士指导小朋友制作风筝、灯笼、中国结、冰糖葫芦和天文望远镜,教授小朋友拓印、制陶、书法、非遗扎染等内容。“‘家门口青少年宫’和党群服务中心组织的各种公益活动,基本填满了孩子的业余生活空间。”涵涵的外婆傅阿姨说。

杨思岭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从2月开始,“家门口青少年宫”还计划推出面向儿童的书法、美术、舞蹈、围棋、小歌手等培训课程。

去年,“家门口青少年宫”建设首次列入市级民生实事,新建“家门口青少年宫”11家,3.7万多名少儿在家门口享受到各种公益托管。今年,我市拟新建“家门口青少年宫”11家,改建“家门口青少年宫”10家,进一步打造“15分钟青少年成长服务圈”。

D 人居环境 城乡都向好

垃圾分类是民生关键小事,也是绿色发展大事。

上午8时,金华开发区金信花园小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小区居民手中提着已分类好的垃圾,熟练且准确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桶内。“我住在这里20多年了,小区环境越来越好,住得很舒心。”居民孙阿姨说。

在金信花园小区,不管是小区路面上、楼道内还是绿化带中,几乎看不到一点垃圾,两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干净整洁,地面无污垢,近距离也闻不到异味。孙阿姨说,自从实行垃圾分类,家里就摆放着3种不同的垃圾桶,分别放置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

金信花园小区建于1996年,现有住户234户。作为一个业主自治小区,垃圾分类是小区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垃圾分类做不好会影响整个小区的环境卫生。”小区业委会主任吴南成说,除了引导居民做好“两定四分”,在上午9时到晚上6时这段时间,社区网格员经常会在小区巡查,对于乱扔垃圾的居民进行劝导。

如今,垃圾分类深入人心,该小区获评为浙江省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金信花园小区是我市建设高水平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的一个缩影。2024年,我市成功创建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230个。

农村地区公路的提升,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也提升了人居环境。

楂林路是义乌市大陈镇的交通干道。“这条路平时车流量较大,由于道路两侧路口多,非机动车、机动车混行,行人随意穿行,以前道路经常拥堵,剐蹭事故时有发生。”站在楂林路与丰润路交叉路口,看着路面上的车辆顺畅、有序通行,想起楂林路八楂线之前的交通状况,大陈镇工作人员很是感慨。

2024年,市公安局交管分局组织实施农村公路路口交通安全设施提升“闪亮工程”,将全市3000个路口按照“临近有提醒、视距有保障、夜间有照明、车道有差异、速度有变化、机非有隔离”的“六有”标准,和“标配”“选配”“高配”的“三档”标准推进治理,八楂线的三个路口便在其中。

八楂线(大陈大道—马畈桥头)全长1.8公里,沿线分布着多个村庄,穿村路段每侧都有10多个开口,交通隐患较大。交管部门和大陈镇结合“闪亮工程”,对该路段的路口和路面同步实施交通安全系统提升治理。经过两个多月改造,八楂线焕然一新。原本双向两车道,现在变成双向四车道,并全线增加了隔离护栏;双向的游步道改为非机动车道,让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可以各行其道;八楂线3个路口安装照明灯,其中李孟宅路口增加了信号灯;为避免村民随意穿行,封闭多个开口,同时对道路的交通标志、标线、隔离设施、警示桩等安全设施进行完善。“以前在公路上骑车要格外小心,现在骑车既安全也安心。”春林村村民陈大伯说。

2024年,我市高质量完成3028个农村公路路口交通安全设施的提升改造,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据统计,2024年,全市地方道路交通事故亡人数同比下降20.8%,其中,农村道路交通事故亡人数同比下降26.8%,路口亡人数下降23.33%,道路通行环境更加安全。

[浙江新闻名专栏]

市民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