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专版

步履坚定探路共富 齐心聚力共谋振兴

擘画永康西溪“绿富美”发展新图景

高婷婷

小切口,大思谋。西溪城镇发展呈现新图景。

看农业,品牌成荫——过去一年,后岗头西瓜获评“2024浙好山地蔬菜”优质奖银奖,下赵蜜桃、柏岩蜜梨炙手可热,有机农产品招牌不断擦亮。

看乡村,建设更强——过去一年,三联村成功创建省级“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完成村级集体经济消薄任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903.06万元,四个行政村收入突破百万元。

看民生,幸福更足——过去一年,风貌环境大幅提升,城镇建设提级促能,惠民项目一桩桩落地,居民出行、生活更便利。

一组组数据,汇成西溪全面高质量书写乡村振兴共富新篇章的幸福“答案”。

2024年,西溪镇紧紧围绕永康市委、市政府部署,深入学习推广“义乌发展经验”的实绩实效,以市委“五战双强”战略部署为指引,锚定“港”“廊”“链”主战场,立足“特色在影视、优势在生态、后劲在工业、保障在稳定、关键在队伍”发展定位,打好五大攻坚战,推动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幅“山青、水净、林秀、田良”的生态画卷正在西溪大地徐徐展开……

共富有“思路”

谋划农旅融合 擦亮“三农”品牌

走进“棠溪山礼”共富工坊展示区,可以看到打包成礼盒出售的棠溪腊肉、生姜片、姜茶等;另一头的技艺传承区,向来客诉说着这里的产业发展史。

棠溪海拔高,日照充足,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秀。去年,棠溪后岗头村西瓜获评“2024浙好山地蔬菜”优质奖银奖。遗憾的是地处偏远,“酒香也怕巷子深”。1月16日,“五彩棠溪”共富市集首次开张,热闹的年货节拉起了一波人气,也让更多人知道了“棠溪生产”。

一面建立工坊传授技艺、提供就业岗位;一面构建“乡村市集+夜市市集+景区市集”三维矩阵,成功打造“五彩棠溪”“西富夜市”等共富市集,拓宽土特产销售渠道。棠溪村的美丽蝶变,正是西溪锻造品牌经营模式、缩小“三大差距”的有力实践。

如何让品牌更加具象化?活动是重要的宣传渠道。

近年来,西溪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柏岩村蜜梨、下赵村蜜桃、后岗头村生姜等为代表的生态产业,西溪抓住机遇,连续举办蜜桃节、蜜梨节等活动扩大影响力,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加快促进西溪农文旅深度融合,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释放乡村发展的“甜蜜”能量。

“到市场上一说是西溪的高山西瓜,卖得很快!”“别人一听是我们柏岩村的蜜梨,就知道品质好,不需要多说!”过去单打独斗,现在整村大规模种植;过去零散销售,现在集中供销,形成口碑,农业品牌化带来的好处是老百姓有目共睹的。

“我们下赵村在永康西溪,海拔高,有‘小西藏’的美称,村里不仅种植了水蜜桃,还种了蜜梨,欢迎各位来品尝!”共富直播间里,主播冲手机那头的网友热情吆喝,将大山里的甜蜜顺着网线带到千里外。

今年,西溪镇和永康市网络界人士联谊会签订同心共建协议,培养西溪本土网络主播,将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农产品与互联网有机结合,为产业振兴提供全链路支撑。同时,该镇探索“供销+企业”合作模式多措并举、多力齐发,助推产销供需对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有机融合、协同发展,拓宽西溪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群众经济收入。

影视基地无疑是西溪最瞩目的招牌之一。过去一年,该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全面开展影视拍摄点提档升级工程,完成北湾古镇、秦汉军营、水木居等7个室外拍摄点修缮提质,共计吸引取景剧组127个,游客量同比增长53.71%,带动周边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

西溪镇坚持农业、工业双轮驱动,实现产业体系加速升级,工业经济量质齐升。亿元企业培育和累计进口额两项指标实现“零”突破,规上工业产值14.73亿元,同比增速14%,永康市排名第二。积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并推进企业开展低效用地工业整治,鼓励企业腾挪空间、整合资源、提高效益、提升亩产税收,着力解决用地“供而未建”“用地低效”等问题。完成低效工业企业用地整治76.12亩,完成任务数126.87%。

干事有“奇兵”

建强“雁阵”队伍 夯实振兴基石

通过在外西溪人牵线搭桥,西溪和嘉兴南湖学院携手创建永康市首个省特级文化站、打造镇级家风馆标杆——西溪家风馆;西山景区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在外西溪人的帮助;在“归雁”西山村党支部书记吕瑞龙的带领下,西山工业区整合集体用地,“共富厂房”项目落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0多万元……

西溪,这座富有活力的城镇,清楚地知晓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该镇坚持党建引领,紧紧把握人才资源,围绕特色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让越来越多的“星火”汇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

2024年,西溪深入实施“8590”干部成长培育计划,深化“村干部上大学”“周末课堂”等活动,推动53名村“两委”中坚力量参加学历提升教育,村干部年龄、学历优化度居永康市前列;组织开展“西青年”振兴乡村行动,“归雁入队”作为专报案例获金华市委组织部批示肯定;打造5个廉政教育基地,建成西溪家风馆,通过“11字模型”讲好西溪家风故事,以良好家风推动党风政风清正、村风民风淳朴。

建强“头雁”队伍,领航乡村振兴,推动基层堡垒持续夯实。过去一年,西溪深入开展“一村一品、五榜争先”比擂活动,破除“思维定势”,深入学习推广“义乌发展经验”,在义乌市李祖村开展22个村挂帅项目全过程考评,进一步营造“干事重实效、成事争一流”的浓厚氛围,提升“群雁”履职能力。

通过党建领航,西溪镇多措并举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2024年22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903.06万元,经营性收入1563.18万元,四个行政村收入突破百万元;新建共富工坊2家、提质增效8家,累计增加就业岗位1500个,吸纳63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业。

民生有“温度”

聚焦群众所需 保障幸福生活

“村里有了卫生室,生活方便多了。一般的头疼脑热,家门口就能解决。”周一到周五下午,西山村卫生室对外开放。这里宽敞明亮,门诊、治疗等功能服务室以及医疗设备、基本药物一应俱全,有医生值班接诊,村民连连称赞。

西山村毗邻工业区,是西溪镇的人口大村,过去苦于村里没有医疗机构,群众就医不便。去年,依托金华市民生实事工程,西溪镇开展村级卫生室标准化改造行动,从基础设施改造、硬件设施优化,再到服务能力同步提升,完成村级卫生室改造提升3个,新建成的西山村卫生室受到金华市市长现场肯定。

村级医疗卫生资源大革新,是西溪镇持续聚焦民生关切、增进民生福祉的缩影。

2024年,西溪镇统筹推进大辽坤山塘上坝道路建设,柏岩片供水扩网工程、主管网工程基本完工;象尚线青山口—寨口段“白改黑”,丁坑隧道修复、西玉线部分路段“白改黑”、棠溪至上徐路面修复等工程完工;小微园一期、二期厂房实现投产,小微园配套服务中心成功结顶,新建绿道建设工程:黄川村、上马村、尚黄桥村绿道完工……通过城镇建设提级促能,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生态环境建设是关乎一座城镇长远发展的重要工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过去一年,西溪镇夯实底座、全域布局,生态优势不断彰显:聚焦卫生大整治、习惯大变革,全力实施“157”集中攻坚行动,组建五色创文队伍,发动党员群众1.6万人次,完成问题点位整治3100余处,形成常态化环境整治热潮;实现源头替代企业、VOCs低效设施改造、纳入活性炭再生体系企业、柴油叉车淘汰完成率100%;“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基本完成,问题整改清单已完成共计600多个,无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天数,空气质量稳居永康市镇、街区前列。

翻开2024年西溪民生实事项目清单:探索“救助+社工”入户调查模式,共累计发放低保金257万元;西溪初中获评浙江省现代化学校、西溪社区学校获评现代化社区学校;打造政务服务、警务服务、公共服务“三务”共治服务站,提升群众办事效率,重复报警率同比下降14.47%;镇街矛调协同事件结案率100%……

聚集点滴小事,汇成民生大事。从就业养老、教育医疗,到生态治理、交通出行、住房保障等,清单里既有作用于一座城镇的长远工程,又有落在每一个人头上的温馨小事。这些看得见的变化,折射出西溪城镇建设的“温度”。

治理有“妙方”

促进民族共融 建设和谐西溪

身着民族服饰的男女手牵手,围着火堆跳起舞蹈,被感染的村民加入舞蹈队伍,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去年10月29日,“团结共建 和彩上坛”上坛村第二届民族团结火把嘉年华活动圆满落幕。

民族连心桥、“丽州·石榴红”东溪湾公园、民族科普馆……在西溪,象征民族团结的地标随处可见。

西溪镇现有本地常住人口2.2万,在此务工或婚嫁到此的少数民族群众有2459人,是一座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城镇。近年来,西溪镇全力推进“一小时民族和融圈”培育,高质量锻造“‘西’望有你”“丽州·石榴红”民族文化品牌,积极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着力描绘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建共享的和美画卷。

村里组织搞卫生、打擂台、评先进,居住在西溪的各族同胞当仁不让,把村子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村庄农产品滞销,各族同胞帮忙吆喝,掏腰包采购;“石榴红”志愿服务队将公益服务带进千家万户……西溪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更好地促进多民族团结融入、服务乡镇,荣辱与共、互相帮扶、真情服务,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歌。

该镇落实共建共享,以更实举措形成山区乡镇民族和融圈。线上运用好“志愿浙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应用,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要素智慧化网格管理,在劳动就业、职业培训、权益保障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给予各族群众及时、高效的服务,提升服务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线下建立“石榴籽联系户”制度,将嫁到西溪、户口落在本地的外嫁女吸收进护村队队伍,并分别联系暂住本地的各族群众,为他们排忧解难。

西溪镇线下线上构建“点、线、面、体”多维度、全覆盖宣传教育体系。依托各村文化礼堂、便民服务站等平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为各族群众提供参与读书、健身、排练、打球等各类文娱活动场地,举行形式丰富的文艺活动,增进各族同胞之间的友谊,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