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全民阅读时间

人生不惮于向晚

——读水杨诗集《灯火无所谓的阑珊》

潘江涛

义乌文坛新事新人迭出,常常被人点赞。甲辰龙年,先有雪峰文论奖、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奖赛,后有朱桂明、水杨等5位诗歌爱好者鼓起勇气,向政府部门申报出版扶持经费,竟然个个心遂所愿。

新年伊始,义乌文联又策划“浙诗丛·义乌作家‘五人行’新书分享会”。受邀嘉宾听闻其中的赵四海、钟钟(梁忠国)和水草(杨俊)3位还是来义乌务工的新市民,不由得感慨万千:“诗歌故乡”名不虚传,不仅盛产商界富豪,还孕育文学新星。

薪火相传,有容乃大。义乌先贤骆宾王、黄溍、倪仁吉、冯雪峰……无一不是中国诗界的璀璨明星。近年来,义乌更是以“一奖、一赛、一个实践点”为载体,推进文学创作高地建设,拥有省级以上会员79个,其中国家级会员16个。

“前言”与“后记”是一部著作的基本要素。这次分享的5本诗集,却只有2部齐备,而让我点评的水杨诗集《灯火无所谓的阑珊》(2024年8月,中国书籍出版社)不仅有,而且以诗歌形式写就,顿时拉近彼此距离,亦让人多了一分亲切。

凡事皆有缘,无缘对面不相见。受邀参加义乌作协活动不止一两回,其间也见过水杨,只因没有话语交流,便觉得未曾谋面。及至拿到诗集,读了作者简介,才知水杨是个有故事的人:“一个刚刚走出旧亭台的苍老少年,只想拥抱一个认定草木有灵、山水多义、世上美事莫过文字和万物悲喜相逢的人生。”

水杨,是杨爱民的笔名。水杨写诗,坦言“是一个草根的挣扎”,只恨自己“写得太晚”。但是,细读诗集,你就知道,什么叫“好饭不怕晚”,什么叫“好酒不怕陈”——“晚”与“陈”是时间范畴,皆有其妙不可言之处。

看报看题,看书看皮。先不说别的,写诗的人知道诗集的题目多么难起。水杨的诗集名叫《灯火无所谓的阑珊》,只要默默一念,便立马让人想起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水杨写的是现代诗,却喜欢把唐诗宋词拆散了,悉心吸纳,化为己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构思新颖,语言工巧,语意含蓄,余味不尽。水杨反其道而用之,想要说明什么?

集子里有一首同题诗,我读了又读,觉得蛮有意思。倘若你想知道,也不妨拿来瞧瞧。不仅如此,整本诗集从头至尾细细读去,你会发现,《天净沙》《项庄舞剑》《一天的陶渊明》等诗篇,典故、借代和互文的运用俯拾皆是,无不轻车熟路。

“我们无时无处不在的离别/有了这条柳枝挽留/就有了四面八方十二个形神各异的柳永/永远向着姑娘的奔涌/就可以从那三百五十公里的速度中慢下来。”(《一个人的烘烤》)

这只是《一个人的烘烤》中的一小节,却蕴含了“折柳送别”、北宋著名词人柳永和现代高铁等元素,极大地丰沛了诗歌的意韵。

又譬如《月至杯盏》:“月光是人间更胜雪的留白/坐落于思想脊背的石头/如何不敢开一朵面向大海和王维的花。”诗中的“留白”“石头”“面向大海”“王维”等词语,都让人联想到其背后的物事。

诗作是诗人的名片。倘若古诗文功底不扎实,笃定写不了这么灵动的诗句。“我这一生,算得上命运多舛了。”水杨在诗集《后记》中写道:“大学(非高中直升)之前的生活当然是一言难尽的。上了浙江师范大学,又因家里老房子着火而辍学。做生意,办小工厂,也因为心性、能力、资金和不可抗力等因素而导致难以为继……直到于2018年左右开始试着写诗。”如此说来,水杨并非科班出身,莫非有什么诀窍?

“得阅读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当年高考,我的语文成绩只有及格的一半,是语文老师的一席话让我醍醐灌顶。

成长是人生最美的状态,是生命力的象征。人不能选择出生,但可通过阅读改变命运。因为读书虽然有功利性的目的和收获,但读书最有魅力的所在,最让人沉醉之处,还是在功利目的之外的成长。

阅读是最低成本的自我提升,坚持读书,受益无穷。正是阅读,丰盈了水杨的书写基础,亦清扫了他心中阴霾,让生命保持健康成长。不知水杨以为然否?

诗即生活。抒情、状物、言志,是诗歌的基本功能。抛开这个层面不说,我更敬佩的是文字背后的东西。字里行间,无论怎样抒发情感,描述景物,其产生的“气场”才是能够让读者感到震动的真正原因。水杨驾轻就熟,能在庸常中发现生活之美,且以独特之眼光、跳跃之思维、奇崛之想象,把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情景开掘出诗意。

绣湖,山川花木,掩映如绣,是义乌稠城的靓丽明珠。水杨写绣湖,景随心转,自问自答:“谁把满天的云梦托付给了绣湖/千百年的遐想中/我是枝条上的露珠/一生总想完成一次对自己的真实叩见/原谅我/在绣湖这座万千文字同赴的江湖/只有毕业遥遥无期的幸福。”(《绣湖》)

梅江烧有小茅台之誉,到兰溪的客人,只要能喝点酒,没有一个不爱的,而水杨却是个例外。“这就是我正在遭受的罪:眼睁睁地看着醉乡的歌谣/从一滴滴梅江烧中奔涌而出/可恨我自作孽的滴酒不沾/今夜,只有柳贯,醉学士宋濂,曹聚仁/才知道我到底错过了一个怎样的远方。”(《醉乡无醉》)

雪是大地的精灵,飘逸、轻盈、洁白、纯净等等,都是雪的特征。粗略数数,水杨写雪的诗篇不下10篇,却没有一首使用这些形容词。他把传统文化、习俗、地域和历史故事带进诗歌,不显山不露水。有时是纯粹的白描,平淡之中见哲思。更多的是摒弃传统惯常的表达,带给读者陌生化的阅读感受,比如《大宴天下》《分外妖娆的晚餐》《空白》《天下有雪》等等,莫不是如此。

有人说,诗人是语言的探索者,是站在山峰之上品味天下的人。然而,再怎么高高在上,他亦是父母的孩子、社会的人,终究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我始终觉得,对父母亲人的敬爱,是一个人最本真的情感;对底层人的关注,是一个人或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无论沈从文说“我是乡下人”,还是水杨说“草根的挣扎”,从写作的层面看,都在提醒我们,对于乡亲、乡情、乡愁,永远不要忘记,那是一个诗人、作家脐带里的印记。

水杨在诗集《后记》中说:这本诗集是“献给我早逝的母亲”的。话语中渗着一丝丝悲凉,但透过那些或长或短的诗句,我们可以清晰地洞见外表腼腆的水杨是一个内心热烈的人。比如《那碗面》,那是写给母亲的短诗,篇幅只有3小节18行。但就是这碗埋着“两颗晶莹的鸡蛋”的生日面,“让人思绪奔腾/孕育了一座温暖的人间”。

人间至真一碗面。水杨笔下的《那碗面》,吃出了文化认同、乡愁记忆,也吃出了内心的安宁以及至真至美至善的味道,所以他要将其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好诗是才华、勤奋和灵感的产物。读水杨诗集,不宜用“游览”,当沏一壶好茶,慢慢品茗慢慢欣赏。我读了不止一遍,初读时淡,复读时浓——浓得化不开的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目光,不忍释手。

当然,水杨写诗时日不长,收录在集子里的,是2018年以来写的,共99首,平均每年还不到15首,成长空间还很高远。因此,今天来谈水杨的写作路径、语言风格等等,似乎为时尚早。而水杨亦是一个谦逊之人,毫不掩饰自己新手上路的姿态,一切似乎刚刚开始。

还有,水杨的诗集既没有按创作时间编排,更没有归类分辑,给读者之感受就像一篇没有分段的文稿,密密麻麻的文句尽管花团锦簇,引人入胜,却不敢轻易开卷——在碎片化阅读的今天,受众最爱的,还是短句短章短视频。

“人的一生是漫长而短暂的修行。”水杨还年轻,而年轻是一种稀缺资源。唯其如此,他才有“人生不惮于向晚”的感慨——不惮,是生活态度,更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文学自觉。

人勤春来早,笔勤收获多。水杨吃过苦受过难,亦感受到了文学创作的无尽乐趣。我们相信,作为一个“苍老少年”,水杨的诗歌生涯笃定未可限量。就像他在《前言》中所说:“虽然写好太难,但我实际上不太想说那个低字,那个矮字,要说我这个人还有可以言说的海拔,主要来源于我的身高,我不能对不起这个。”

人只要有了自信,又能清醒认识自身的不足,还有什么目标实现不了呢?我们真诚地祝愿水杨的诗歌创作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