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人文

移民老周安居武义的60个幸福年

通讯员 胡清波 应佳丽 文/摄

新春佳节,周小建生一大家子围坐一堂,欢声笑语,享受难得的团圆时光。“过年啦,全家终于聚在一起,年前村里还分了4万多元红利,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周小建生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想当年,我从来没敢想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今年是周小建生安居武义的第60个年头,谈及过往,他感慨良多。

73岁的周小建生是武义县白洋街道白阳山村界首自然村村民。60年前,为了响应国家修建新安江水电站的号召,他和整村乡亲一起,从淳安县东亭乡界首村搬迁到武义。那时,他才13岁,和弟弟妹妹一起,跟着父母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成为新武义人。从此,他亲眼见证界首自然村从一片荒芜中崛起,逐步走向繁荣。

60年前,周小建生的父亲挑着一根扁担,两头挂着两个大木箱子,这就是他们家全部家当,母亲领着他和弟弟妹妹,跨越140多公里,来到武义这片陌生的土地。“刚来的时候,我们分到一间50多平方米的房子,连床板都是自己动手做的。”周小建生一家和所有老乡一样,铺开行囊,垒起土灶,炊烟袅袅升起,还是孩子的周小建生眼里满是憧憬:“以后,这就是我们的新家了。”

在武义安家后,周小建生和小伙伴们放过牛、种过田、养过珍珠、在工厂打过工。“那时候,日子虽然过得紧巴巴的,但是大家很有盼头,坚信日子会越过越好。”

辛勤耕耘后的收获,是生活对默默奋斗的人们最大的褒奖。近10年来,界首自然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村里借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村民们集资2000多万元建起了宽敞明亮的工业厂房和办公楼,每年租金收入就达260万元。“各级党委政府给予我们最大的关怀,村庄一天天美起来,村民的腰包也一天天鼓起来。”白阳山村党支部书记周宗林说。

“我们家当时对这个项目特别看好,也投了近30万元。”周小建生说起这件事,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除了入股村集体项目,周小建生还瞅准界首自然村地处金武永经济带中心的地理位置优势,自建了两幢电梯房。一幢是新建的6层楼房,全家人住得宽敞舒适;另一幢是老房改建的5层出租房,共有23个房间,每年租金收入就有17万元。“现在,女儿是会计,儿子开挖机,外孙女和孙子都在外省读大学,加上房租和村里的分红,我们全家的年收入已经超过40万元了。”说起现在红红火火的日子,周小建生满是幸福和满足。

从当初的两个木箱到现在的两幢电梯房,周小建生一家的生活变迁,正是移民安居武义60年沧桑巨变的生动写照。这60年里,界首自然村村民凭借着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摸索出了一条工业、农业“两条腿走路”、相互促进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

如今,界首自然村焕然一新。樱桃、草莓、枇杷、红美人、阳光玫瑰……各种水果在村里投入1000多万元打造的150亩庄园和研学基地里茁壮成长,每年为村集体带来38万元的租金收入;乡村中心楼和共同富裕示范项目的共富大楼拔地而起,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30万元租金。体育场、夜宵广场、洗车房、停车场、文化长廊、文化礼堂、超市、菜场……各种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利。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新落成的界首移民纪念馆,不仅铭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历程,更传承了先辈们坚韧不拔的移民精神。每当村民走进纪念馆,都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和使命。

“大家看这里,笑得甜一点。”崭新的房子前,随着相机快门的咔嚓声,周小建生一家十口的幸福生活就此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