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4版:今日开发区·特别报道

守好主战场 走好赶考路

夺取赶超发展提能升级的全面胜利

记者 吴璇

2025年,金华开发区将全力实施“1222”战略,即以打造“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为一个总目标,以市区首位度提升和都市区能级提升为两大主任务,以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健康生物产业园为两大主阵地,以双溪西路片区、中央创新区建设为两大主抓手,聚焦平台提级、产业转型、片区更新、城乡共富、平安建设等多个领域,扎实开展“八强八新”专项行动,用心谱写“产业兴城、发展惠民”的实干篇章,奋力交出加快金开图强的高分答卷。

一 强平台兴产业 升格智造新高地

打造千亿平台。实施产业链“九个一”工作机制,加大两大制造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改造力度,完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重点产业集群配套,力争全年制造业投资增长15%以上、技改投资增长20%以上、新能源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链产值超600亿元。

坚持招大引强。用好“政府+基金+产业链”招商模式,力争全年落地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10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个,零跑汽车本地配套率60%以上。

抓实项目建设。谋划政府(国企)年度计划实施项目202个,总投资508.7亿元,力争完成年度计划投资123.5亿元。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狠抓长三角科创园等一批项目攻坚,加快112个项目开工,65个项目竣工。

二 强改革重创新 培育发展新动能

优化营商环境。谋划建设金西、金华之心等涉企服务分站点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合规中心;启用“智慧办税运营中心”;争创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加强科技创新。谋划实施中科机器人产业研究院、浙中人工智能产业园等新型成果转化示范场景建设。力争全年R&D经费投入强度达3.35%,高新产业增加值增长12%,中央创新城科创平台投资55亿元以上,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20家以上。

建强人才队伍。力争引进领军人才10名、青年博士20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800名,高技能人才占比超35%。

三 强配套促更新激发都市新活力

深化低效整治。深入挖掘新一批试点项目(片区),力争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跃升至25万元以上。

增强城乡配套。滚动实施一批城镇配套重大项目,实施义乌街道路提档工程、和悦路东延等一批市政道路项目,新建公园绿地15万平方米。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000套(间),更新老旧电梯239台。

加速城市更新。全年计划完成城市更新总投资超130亿元。加快双溪西路片区和中央创新城(南区)“双核”建设,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和低效企业收储,实施金华江防洪堤改建、南苑教育培训中心、城市综合管廊等41个项目,总投资超400亿元。谋划老旧小区改造项目9个,推进安置小区建设3个,新增安置房源1900余套。

四 强开放拉内需 打开循环新通道

狠抓对外贸易。建立重点外贸企业培育库,构建新型数字贸易服务体系,力争全年组织赴境外参展企业300家次,进出口总额增长5%以上。

提振消费市场。提升世贸城市广场、金华之心银泰百货、望湖广场等优质新商圈能级,全年开展促消费活动不低于60场。力争商贸企业“下升上”30家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以上。

优化政策服务。加大在财税政策、用地保障等方面扶持力度,助力企业扩大发展。持续推进“四大双百”“金心助企”等活动,优化驻企服务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问题。

五 强融合促共富 描绘和美新图景

提档生态基底。做好“无废城市细胞”创优培育工作。力争PM2.5改善幅度保持全市前5,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80%以上,省控及以上断面水质达标率保持100%,湖海塘力争创成国家美丽河湖。

提速乡村振兴。完成5614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加快派溪童、水韵双埠等和美乡村先行片区建设进度,新增省级历史文化村1个、创建未来乡村2个。

提质共富共享。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3000人以上。力争全年建成“共富工坊”52家以上,带动1500名农户增收致富,培育现代“新农人”200人以上。力争所有行政村均达到总收入3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70%以上行政村达到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8%,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13%。

六 强教育优医疗 擦亮文化新品牌

推进教育发展。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教共体)办学,加快李渔初中等4所新学校开工建设,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0%。

加快公卫建设。进一步深化“金华市中心医院—开发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推进县级综合性医院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创建推广和悦社区智慧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模式。

繁荣文化事业。加快五百滩文化活力岛改造提升,市美术馆、市自然博物馆、音乐厅开工建设,市图书馆新馆土建竣工。完成30个“15分钟品质文化圈”省级认定。启动青年理论宣讲市集活动,打造“E网同创”网络统战工作品牌。

七 强治理保稳定 构建安全新格局

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深化“领导包案+专班化解”“主官办信”等制度,确保初次信访事项化解率达到95%以上、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0%以上。

夯实基层治理。迭代完善“141”基层治理体系,试点开展“社访协同”工作,重点打造专属网格驿站,打造一批基层社会现代化治理品牌。

筑牢安全防线。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等“三个行动”,力争辖区内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

八 强党建勇担当 锻造实干新风貌

强化政治建设。完善上级党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健全“两清单一机制五任务”机制。

坚持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严守重大行政决策程序,高度重视社会舆情,让政府工作更透明、程序更严谨。

突出实干为民。分层分类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落实1020培优重塑计划。开展新一轮村级组织换届。

深化廉政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新优化数字化监督手段,切实防范化解重点领域廉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