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足冲劲拼 锚定目标干
交出综合实力跃升腾飞高分答卷
记者 吴璇
2024年,金华开发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深入践行“八八战略”,奋进“港”“廊”“链”,深入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和“三支队伍”建设,全力“主战七大片区、打赢三场战役、做强两大平台”,跑出了打造“高质量发展主战场”的加速度。
一 先进制造向新向高 集群效益全面增强
平台能级全面提升。全面推进新能源汽车及生物医药产业平台重点项目建设,建成金开现代智造园、金华置信小微园2个产业园,金西高端智造生产基地项目竣工。金华新能源及健康生物产业园全年实现产值550.8亿元,增长42.8%。其中,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实现产值503.5亿元,增长45.8%;健康生物产业园实现产值47.3亿元,增长17.4%。
智造水平不断增强。累计培育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15家,省“隐形冠军”企业7家,数量均居全市第一;培育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5家,数量居全市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83%,全市第一。
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入选首批“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创建名单,再获省级财政专项激励资金1800万元。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全年实现产值494.5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链实现产值49.9亿元;链主企业零跑汽车全年实现产值288.7亿元,增长64.6%,全年交付量29.4万辆、增长103.8%。
二 重大改革加快推进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区属国有企业整合提升工作,形成“1+5”国资布局。加强薪酬体系建设,修订薪酬管理制度。金开国控成为市本级第二家获批AAA主体信用评级的国有企业。
实施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建成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产业园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全年办理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事项261.9万件,高质量完成“一网通办”50.3万件,高效闭环解决“企呼我应”涉企问题335件;打造公安“企业专窗”、税企“帮帮团”服务队等特色服务品牌。
推深“一类事”集成改革。成立全国首个高校知识产权路演基地,入选2024年全省营商环境“微改革”案例;成立全省首个汽摩配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全省首个由企业主导的首席质量工作站,企业成功获得全省首笔“首席质量官贷”;《创建品牌质量特色服务“一类事”场景》入选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
三 数字赋能科创引领 创新动能更加澎湃
数字赋能全面加速。持续丰富金华之心、物联大厦为主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全年打造全省首批示范型数字楼宇1个、培育数字经济产业园区4个,新增成长型浙江数商1家、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各2家;新增省广告服务业领军企业1家,全市唯一;入选2024年省级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先导区,全市唯一。
科创实力稳步走强。乐乐创新城等一批科创项目开工建设;累计建成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1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06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9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孵化器3家、全市占比60%;2023年度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3.33%,连续三年全市第一;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42.4件,全市第一,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数13.5件,连续三年全市第一。
人才引育成果突出。全年国家引才计划入选11人,全市第二,入选率31%,全市第一;依托率先建设并启用的金华大学生欢迎中心,全年新增青年大学生1.5万人;建设多元化科研平台,吸引各类专业人才超300人,博士、硕士学位及高级职称人才占比超80%,浙大金华研究院获评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
四 存量空间加速盘活 都市风貌加快蝶变
城市更新纵深推进。全年完成城市更新总投资234.1亿元,城市更新拆除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任务完成率分别为180%、119.8%。其中,双溪西路两侧片区改造5040户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总体签约率99.96%,腾空率99.62%,已拆除面积52.4万平方米;中央创新区(南区)完成投资近50亿元。全年建设安置房项目7个,新增安置房源3376套,完成安置房分配2207套。
重点征收平稳推进。全年共完成农转用面积3043亩,创近五年新高;大黄山区块累计收回企业23家,工业用地370亩,街区完成企业腾空16家,拆除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江南核心区块金磐路北侧工业地块11户12宗52.7亩签约工作全面完成。
低效整治成效显著。全年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540亩,完成率居全市第一;低效用地再开发1100亩,低效工业用地整治1155亩,完成率均居全市前三。
市政基础不断完善。新(改)建城市道路9条共5.8公里,新建绿道9.9公里,新增各类绿地26万平方米,改造城市公园3个,打造儿童友好公园2个。新(改)建城市雨污水管网8.6公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2个,改造老旧燃气管网17.8公里。
五 项目攻坚滚动推进 产业升级态势加速
招大引强起势成势。全年共招引亿元以上项目31个,总投资169.5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9个,总投资124.3亿元;50亿元凯茂科技(一期)主体全面结顶。零跑汽车年度新增合发科技等5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市本级累计吸附企业43家。
项目攻坚提速提质。5个项目完成“极简极速”审批。“两重”“两新”项目开工率100%,13个2024年“千项万亿”工程项目完成投资46.6亿元,投资完成率161.2%,全市第一。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年推进实施(含招引)社会全口径项目279个,总投资1115亿元;全年完成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分别为45.7亿元、99.4亿元;引入大型央企合作片区开发,全年社会资本投入达34亿元,近三年累计投入超150亿元。
六 平安建设常抓不懈 社会治理成效明显
社会大局更加稳定。成功护航“两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会议(活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防范打击新型网络犯罪等突出违法犯罪,辖区命案发生率、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损失金额分别下降60%、21.6%、41.5%。
基层治理更加有力。“141”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2万多家重点单位场所全量纳入“基层综治综合应用”,全年上报事件超20万件,事件办结率99.94%。在金华商城和新能源汽车小镇建设专属网格,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实现村(社区)级矛盾调解队伍建设全覆盖,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87件。
安全防线更加牢固。全力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提前完成8个乡镇(街道)应消体系建设;排查生产经营单位14.5万余家(次),整改重大事故隐患320处,精准执法4360起,组织企业(单位)逃生演练1500余场(次)。
七 内外循环持续深化 消费指数稳步提升
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升。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124亿元,增长14.3%。实际利用外资达9038万美元,增长11.6%,总量全市第二,每月均按时序进度完成攻坚目标,全市唯一;制造业外资占比83.9%,超额完成年度目标。
消费内驱力进一步增强。依托世贸城市广场、金华之心银泰百货等江南商圈,举办促消费活动超100场。累计发放汽车、家电、普惠消费券2531万元,带动销售额13.1亿元;消费品以旧换新累计核销资金9012万元,累计带动销售额5.3亿元。
文旅活跃度进一步提高。高质量完成辖区内260处“三普”文物实地复核。做优两溪生态、古建古街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成功举办“寻迹九峰”文化溯源等群众文化活动500余场,全年累计吸引游客近300万人次。
枢纽通达力进一步加强。钱塘江三级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建设。罗洋作业区正式运营,全年完成交通综合投资10.1亿元,投资完成率104%;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增长16.3%,排名全市前列;开辟首条罗洋—嘉兴乍浦港航线,实现水运周转量零的突破。
八 城乡配套持续优化 共同富裕扎实推进
社会事业加快提档。稳步推进公共服务“七优享”,核心指标完成率113%。启用3所新建学校,新增学位4860个,随迁子女就读比例超98%。组建“金华市中心医院—开发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持续深挖“一院一品”特色专科;困难群众探访关爱率、“幸福清单”送达率均达100%;圆满完成全国电动冲浪板锦标赛等赛事活动承办工作。
美丽指数再攀新高。累计创成4个全省百优“无废城市细胞”,数量居全市第二。健康生物产业园化工集聚区“污水零直排区”星级园区顺利通过首批省级评估,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
城乡共富成效明显。全年完成粮食生产约12.4万亩,新增粮食生产功能区储备区1370亩。打造汤溪“稻花香里”、罗埠“苞罗万象”等党建共富品牌,建成“共富工坊”67家,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人均月增收超2000元。全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742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201元,增长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