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 用工正当时
——节后用工市场观察
记者 黄珊 张海滨 吴彰义 徐枫 周律江 文/摄
每年春节假期后是劳动者换岗流动的高峰期,也是企业开工复产的黄金期,节后招工难、留人难成了不少企业面临的难题。今年我市用工市场情况如何?劳动者找工作的方式有什么变化?相关部门如何保障节后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者就业需求?连日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春风行动”招聘会、零工市场、社区等多地寻找答案。
A
春风送岗,新春招聘会暖意融融
“我的目标工资是转正后每个月5000元以上。”
“这个没有问题,我们公司的实习工资就在5000元以上,转正后肯定会更高。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公司要进行测试。”
经过与招聘公司现场负责人的一番交谈,小林准备和同学小陈一起到该公司参加测试。今年6月,小林和小陈即将大学本科毕业,两人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主修机械电子工程,这次在家门口参加招聘会,算是毕业实习,也是为了早日找到工作。
2月10—11日,2025年“春风送岗 就在金华”新春综合招聘会暨公共就业服务“五进区”活动在湖海塘公园湖滨广场举行,66家企业提供了2000多个就业岗位供广大求职者选择,既有对文凭要求较高的研发工程师、总经理助理、行政人员、外贸销售、财务人员等岗位,也有对学历无要求或只要求初中文化以上的操作工、检验员、上料员等岗位,可以满足各个层次求职人员的需求。其中有12家企业专门推出退役军人岗位116个。活动现场还设置政策服务区、创客市集区、便民服务区、志愿者服务区,可以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各项服务。“岗位蛮多的,工资也还可以接受,不过我们这次过来主要是帮老乡探探风向。”来自江西上饶的江峰说,他来婺城区两年了,觉得在金华,不管是工作氛围,还是工资收入都比较满意,所以希望有更多的老乡过来。
这次活动是2025年金华市“春风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1月17日,我市举办2025年金华市“春风行动”启动仪式暨“就业在金华 金轨伴您归”活动,以“春风送岗促就业 精准服务暖人心”为主题,在婺城、金东、东阳、义乌等4地8个轻轨站点同步开展,抢抓春季劳动力返乡高峰期和企业用工黄金期,为返乡回金人员架接公共就业服务纽带。
“在‘春风行动’期间,我市安排了密集的招聘会,基本上可以做到每周都有招聘会。”据金华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我市将继续组织“春风送岗 就在金华”、公共就业服务“五进区”、“直播带岗服务周”等系列活动,及时将招聘会下沉到末端。
在现场,有一面巨大的2025年招聘会指引,里面列出了婺城区、金东区、东阳市、义乌市、永康市、浦江县、武义县和磐安县、金华开发区正在或即将举办的83场招聘会,不但有参加企业数、招聘岗位数、活动时间、活动地点,还有咨询电话,以方便求职者及时掌握情况。除此之外,我市还推出直播带岗服务周活动,从2月11日至15日,在浙中人才网招聘直播间共推出5场,其中前两场是市本级的,后三场分别是婺城区、金东区和金华开发区,求职人员可以在家看直播、投简历、找工作。
除此之外,很多街道也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新春招聘会,2月8日下午,以“城西助企促就业 职引复工新篇章”为主题的义乌市城西街道2025新春招聘会首场活动在益公山村举办,为求职者们提供了3200多个就业岗位。而这样的招聘会,在我市各大乡镇(街道)都会举办,春风送岗为大家带来融融暖意。
B
定向“送岗”
务工者出家门就能进厂门
春节假期未过,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就已提上行李,陆续赶赴我市各家企业返岗。为了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出了家门就能进入厂门,部分用人企业在当地人社部门帮助下,提供了包机、包车服务。另外,一些企业还积极参与定向送岗活动,吸引更多外来务工者前来应聘。
2月3日23时53分,从四川省巴中市起飞的南航CZ5714航班安全降落义乌机场,为当地的伊彤服饰、俊宝模具等企业送来50多名巴州籍务工人员。尽管已是午夜时分,机场出口处仍是一片热闹景象:“欢迎巴州籍员工回义返岗”的招牌分外醒目,引导这批务工人员有序出场;义乌市人力社保局工作人员和用人企业代表一起到场接机,还为他们分发了精心准备的新春暖心礼包。
记者从义乌市人力社保局了解到,这是义乌市与巴中市巴州区人社部门联合开展的返岗接机活动,也是新春省内首趟东西部劳务协作返岗包机。为组织好此次返岗就业活动,两地人力社保部门提早收集务工人员的出行需求,并协调交通部门加强运力保障,确保这批务工人员安全返岗、就业。
除了包机,包车接员工返岗复工已成为我市部分企业的“基本操作”。日前,磐安县人力社保局联合威邦集团连续第6年进行包车接送员工返岗的服务。此次包车服务分别从云南、贵州、四川、陕西、河南和江西等地,以点对点的方式包车10多辆,累计接回员工及其亲属1000多人。
针对不同务工人员给予定向“送岗”服务,也是我市多元化促进就业的一项特色举措。
2月6日,鹰潭开往金华的G2194列车上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列车招聘会。记者从市人力社保局获悉,此次活动精选浙江大众齿轮有限公司、金华捷特包装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参加,共推出行政助理、检验员、数控车床、普通工种等40多个工种600多个岗位。车厢里,就业服务人员向务工人员宣传返岗就业等相关政策;用工企业代表向大家发放招聘简章,介绍各自企业的概况、用工需求和薪资福利等内容。同时,列车上还专门设置我市企业的岗位招聘信息栏,方便务工人员浏览招工信息。本次活动共分发宣传资料500多份,有30多名务工人员现场和用工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2月10日,浦江县人力社保局联合县残联举办“无碍促就业 包容筑未来”2025年残疾人专场招聘会,以促进残疾人充分就业。当天,涵盖制造业、服务业、电商等领域的16家企业驻场招聘,推出普工、客服、文员等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共计816个。招聘过程中,用工企业充分考虑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和就业需求,提供了较为灵活的工作安排和合理的薪酬待遇。本次专场招聘会累计接待求职咨询1500多人次,有151人和用工企业达成就业意向。
C “零社有援”,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
“招聘信息贴到家门口,不出社区就能找到工作。”2月12日,在金华开发区和悦邻里中心,市民邵女士在社区工作人员帮助下,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岗位,由衷地为社区提供的“一对一”就业帮扶服务点赞。
记者从金华开发区组织人社部获悉,“春风送暖 乐业金开”助企开门红新春招聘活动春节前就已启动。活动采用“线上+线下”模式进行,线上活动包括40场“线上招聘会+直播带岗”活动,活动时间为1月26日至3月6日,线下活动共有23场,分为零工专场、新能源专场、江南市区专场、金西专场、家政服务专场等。
将零工市场求职招聘、职业培训、创业指导、权益保障等综合服务功能与村(社)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工作有机结合,形成劳务市场资源配置与村(社)帮扶需求互助共同体,我市在全省首创“零社有援”互助共建机制。零工市场就业服务功能下沉至村(社)后,通过一条24小时就业帮扶热线,线上线下两个零工服务平台,实现政府引导、市场配置和社区摸排三方联动,形成立体化服务网络,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这一创新之举入选省共同富裕示范区“最佳实践”、中国2024年地方就业创新事件。
市就业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零工市场20家,与761个村(社)签订联建协议,实现村(社)全覆盖,为劳动者提供政策宣介、招聘求职等家门口的就业服务。
“零社有援”助推求职者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做法可圈可点。如强化技能培训,整合培训机构与培训项目打造“家门口技能学校”,为零工群体提供岗位匹配、培训预约、补贴申领等服务,并吸纳退休干部、学校教师等组成导师团开展中式烹调、植保无人机驾驶等技能培训;强化数据归集,形成“重点群体帮扶平台数据下发—村(社)网格管理—零工市场服务对接”和“村(社)摸排—驿站对接—零工市场服务”双向收集模式,以网格入户形式记录待帮扶人员年龄、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形成村(社)劳动力信息库,并将数据传输至“浙里找零工”App,实现人岗精准智配。义乌市佛堂镇零工市场“1号求职机”拥有刷脸投递极速求职、24小时不间歇招工等功能,打造零工就业“即时快招”服务模式;壮大帮扶队伍,组建县级劳动保障督导员、镇级劳动保障管理员、网格级劳动关系协调员“三支队伍”,以“两群”(钉钉群、微信群)为抓手,构筑贯穿式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归集全市就业服务资源,开展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求职登记、企业摸排等专项任务,有效扩容岗位池,形成结对关系,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进驻低收入村(社),利用集体闲置房建设共富工坊,以订单农业、计件工资等方式设置灵活就业岗位。金东区选择6家移动营业厅作为零工信息“集散枢纽”,打造“移动+”金东零工微平台,求职人员扫码就可查看零工信息。
据了解,每月18日,全市零工市场同步举办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日活动,提供就业政策讲解、职业指导规划、技能提升培训、创业项目指导、专场招聘会等一体化服务。村(社)要在10日内对接完成首次帮扶,对帮扶后未就业的信息需求通过线上平台匹配或线下填写“零社有援”就业帮扶需求工单,工单推送至零工市场,零工市场要在30日内开展“1131”定向帮扶模式,即“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技能培训”,确保区域内有就业意愿的群体在家门口实现充分就业。
为高质量推进零工市场建设,推动形成“城区十五分钟、乡村三公里”就业服务圈,下一步,我市还将持续运用好“零社有援”载体,开展春节送岗助企开门红、失业人员再就业专场招聘、社区就业技能培训等特色活动,不断提升“零社有援”就业帮扶的精准度、有效性。
D 点对点帮扶,就业服务在身边
“戴先生,如果您近期需要找工作可以去浙中人才网或婺城区零工市场,那里每个月的18日都有招聘活动,我这边有合适的岗位也会推荐给您。”春节假期刚过,婺城区白龙桥镇金奥社区的工作人员葛亚玲就给辖区内的失业人员戴先生打去了电话,希望能帮助他尽快找到工作。
葛亚玲打开电脑,娴熟地打开“浙江数字人社工作台”系统。在系统帮扶援助栏目里,显示着金奥社区重点群体的人数、信息、服务内容等信息。“失业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这些重点群体都是我们重点帮扶的对象,我们系统上都有详细登记这些人的具体信息,每个人我都会点对点联系。”葛亚玲说,目前金奥社区登记在册的重点群体有89人,其中仍需帮扶的有50人。
在群聊里,社区工作人员几乎每天都会有针对性地给这些重点群体推送招聘信息。为了保障这些重点群体的日常生活,除了帮助他们更快找到工作,社区还通过多种途径宣传“4050”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政策,让符合条件的重点人群得到实惠、享受政策。葛亚玲告诉记者,只要年龄达到40、50标准(即女性年满40周岁,男性年满50周岁)的没有单位交社会保险的灵活就业者,按照政策都可以申请社保补贴。
2月11日,记者走进金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走廊一侧是招聘长廊,张贴着不少附近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供市民选择;另一侧放置了一台自助求职机,求职机上有数百家企业提供的2000多个岗位,求职者可以根据需求挑选合适的岗位;求职机旁的墙上是“乐业婺城”家门口岗位速览,红色A4纸上有不少岗位信息。金奥社区党支部书记叶萍告诉记者,金奥社区辖区内有16个居民小区、4个写字楼、1个商圈,总人口有21000多人,居民主要以年轻人为主,通过摸排发现,辖区内居民、商圈、企业同时存在“找工作难”和“招工难”的情况,于是社区成了求职者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公示的岗位一部分是由婺城区就业管理服务处筛选后提供的,一部分是婺城区零工市场提供的,还有一部分是社区的合作伙伴提供的。“辖区内的万泰奥特莱斯广场如果需要工作人员,商场负责人就会将岗位信息发给我,我们会把这些岗位张贴在社区的墙上,供附近居民选择。”叶萍说。
家住婺城区奥林匹克花园小区的姜女士有两个孩子,由于要接送孩子上下学,生了孩子以后一直赋闲在家。“我一直想找一份离家近、上班时间灵活的工作,但都没有合适的。”姜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是在金奥社区失业登记时,社区工作人员热心地推荐了工作,目前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金农好好”超市工作,既能工作,又不耽误接子女上下学。
E 跨省招聘,“抢人大战”有新招
“元宵节后,来自四川巴中的第一批工人就乘专车过来了。”2月12日,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人事专员李乐乐告诉记者,这些工人的到来有助企业复工复产。
2月8—10日,在市就业服务中心带队下,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前往四川巴中,招聘装配工、物料员、检验员、操作工等多个工种。“这次跨省招聘去了巴中四个地方,我们企业很省力,招聘效果不错。”李乐乐说,就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帮企业做好了各项对接工作,包括人员住宿、吃饭、交通以及招聘海报、摊位都安排好了,还在招聘会前给企业做培训,教他们如何招人。
回到金华后,相关部门根据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的招聘结果,又安排了专车接人。“就业部门的服务很贴心。一听到大巴免费接,很多劳动者就决定到我们企业上班。”李乐乐说。
同样参加了此次跨省招聘的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也收获满满。该公司人事经理朱巧姬说,春节前后正是劳动者换岗高峰期,这次招聘会给企业建立了新的招聘渠道。“我们公司70%的人来自外地,很多都是老乡带老乡。”她说,这次到巴中招聘,在市就业服务中心的帮助下,与当地就业部门建立起了桥梁,未来就有更多的合作。
据了解,为提高本次招聘的成效,市就业服务中心提前摸排了全市用工情况,了解岗位需求和招聘缺口,结合巴中部分区、县劳动者的求职实际,筛选出25家企业和5个零工市场,推出1万余个岗位,增强供给的针对性。
保障企业用工、劳动者就业需求,事关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我市发挥现有劳务协作工作站作用,成立招工小分队赴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开展专项劳务协作对接及春风送岗系列招聘活动。截至2月7日,已派出招工小分队32支,赴省外开展招聘活动78场。
我市还开展了“春风送岗·就在金华”高铁招聘会。从成都东开往上海虹桥的G2194列车上,挂起火红的宣传条幅,来自金华的5家企业,带着50多个工种、近600个岗位,在车厢中发传单、打广告,开启“抢人”行动,引起了不少返程务工人员的注意。在“车厢招聘会”上,浙江大众齿轮有限公司人事管理部负责人王东宇就与多名返程务工人员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并加了联系方式。“整体效果非常好,收获比较大。”他说。
除了去省外开展劳务协作对接活动,市就业服务中心年前就收集好我市各企业的招聘信息,从正月初二开始,通过抖音平台,定点向云南、贵州、四川、河南等地的11个地市进行推送,吸引省外劳动者来金华工作。
为满足企业春节前后用工需求,我市精准匹配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对达成就业意向的省外务工人员,安排专机、专列、专车,有序组织护送到岗。截至目前,全市已组织专机、专车17次,接回返岗员工1192人。
“赴外‘抢人’,还要精准‘留人’。”市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我市将持续加强与各地的劳务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模式,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更加便捷高效的沟通平台,实现互利共赢,同时企业在保障员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等硬需求外,也需更多强化“软福利”,让员工更有获得感、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