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出发,奔向振兴教育新征程
永康236名中小学、幼儿园负责人集体回归教学一线
记者 舒珊珊
新学期开学,永康近16万名中小学生、幼儿朝气蓬勃地回到熟悉的校园,开启新的学习生活。课堂上,不少孩子惊喜地发现,校长竟成了他们的老师,走上讲台,拿着课本上起有趣的课。
课堂是教育的根基所在,教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书记、校(园)长需聚焦主责主业,带头研究教学,深入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与广大教师同频共振,成为带动教师专业成长的示范者、引领者。
一直以来,永康有一大批业务精、重师德的书记、校(园)长坚守一线耕耘教学。今年开学之前,永康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落实书记校长园长上课制度的通知》,全市107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共236名书记、校(园)长排出课表,陆续走上讲台上课、听评课,树立教学为先的鲜明导向,从课堂出发,携手奔向新学期永康教育系统化改革和振兴的新征程。
站上讲台 才能找准课改的正确方向
程淑娟是永康中学校长,本学期负责七年级(21)班的语文教学,每周6节课。由于语文新教材的投入使用,最近她花了不少时间研读,寻找新老教材的不同,思考一线教师应如何围绕这些变化创新教学方式。“课改一直在路上,只有近距离与学生、老师交流,才能了解他们在教学中的需求与困惑,探讨教法与学法的优化和改进。”这是程淑娟从业28年坚持不下讲台的原因之一。
她认为校长首先是老师,首要任务是上好课。作为学校发展的主导者,若长期脱离课堂就无法真正参透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政策导向、命题方向,哪有资格去指挥领导别人?
不下场试水,就没有学科的话语权、改革的内驱力。面对一波波改革浪潮,不少像程淑娟一样的书记、校(园)长在一线蹲下来,围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要求,创新开展主题教学和跨学科教学探索,带领教师迎面破解教学中的难点,踩准走实课程改革步伐。
新学期,高镇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施金松除了上好每周一节的网络直播书法课,还安排了不少于50节的听评课任务,以听促教、以评共研,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作为永康校园书法教学的领头人,他格外关注语文课堂的效果。
4年前,因看到农村学校专业师资匮乏,热爱书法的学生需自费到镇里上课,施金松积极谋划,发挥省书法教育研究会会员、省书法教育先进工作者的优势,借助互联网推出“翰墨飘香”书法直播课程,每周五面向集团内及武义芦北小学共8所结对帮扶学校教授软笔书法,圆了很多山区孩子的书法梦。相关教学案例获评省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学校典型案例,为课改背景下更好推进农村学校书法教学提供了经验和示范。
“既要引导学生将字写得正确、规范、整洁,又要通过书法艺术鉴赏指导与汉字字源、字形演变探究,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传承中华书法艺术文化。”施金松说,新课标强调将书法教育与写字教学融为一体,这对语文课堂提出了新挑战。通过听评课,他希望将多年来的书法经验加以分享,也在学科共研中探寻更多融合教学的破题之道。
书记、校(园)长回归一线教学,不仅能盘活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课堂质量,更重要的是,他们基于教学发现的制约课堂效率提升的种种因素,围绕教学所需推出的种种创新举措,都将一步步从班级这一最小教学单元延伸到年级、全校乃至全市,成为永康优化顶层设计,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和依托。
为师者师
引领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教师强则教育强。永康教育要振兴,离不开一支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冲锋陷阵、担当作为。书记、校(园)长在回归课堂后,十分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帮扶引领。
“程校长上的每一节课都是公开课,我们随时可以进去听。”新学期拿到新教材后,永康中学不少语文老师很期待去听校长程淑娟的课。程淑娟是初中语文教学名师,曾多次在各级别教师技能比武、优质课评比中斩获一等奖,邀请同科教师到班上听课,这是她认为能够在实践中实现传帮带的有效方式。
上学期,七年级的年轻教师吴大芳,因期中考试任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处于年级末端而感到自责又无助。程淑娟及时找她谈心,并走进她的班级听课,针对教学实际给出提升意见,也邀请吴大芳老师到自己班听课,现场传授课堂教学方法。“在程校长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科学布置作业,也看到课堂上老师的鼓励对调动学生的重要性。”吴大芳将所学运用到教学,带领班级学生的语文成绩一路追赶到年级第6名,同时也找回了职业自信。
置身同一课堂,可以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进行精准指导、相互切磋,实现教学相长,还能将多年来的教学管理经验传授给年轻班主任,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新身份,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近两年,永康二中校长、党委副书记李冰除了上好数学课,每学期都会担任几个班的大班主任,带新入职的小班主任一起定制度、做家访,指导他们与学生、家长进行良好沟通,让他们在迷茫的时候有肩膀靠一靠,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随时帮一帮。新学期,他继续和高一(9)班、(10)班的小班主任搭档。
“高一(9)班的小班主任马于乔很有心,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照收集起来做了一本相册,我觉得这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好做法。”李冰说,看到年轻教师在工作中展现的活力和创意,他计划在新学期推广大小班主任模式,号召更多中层及以上干部化身大班主任,以协作的方式带领职场新人成长,新老互动激发全校教学活力。
书记、校(园)长像普通老师一样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会使其他一线教师打心底里信服,这种榜样力量是任何行政手段都无法替代的。这是永康三中党委书记翁国民多年来坚持教学和管理两手抓的深切感悟。
去年7月到任后,他接手当时成绩垫底的一个毕业班,经过一学期的悉心教导,该班发生喜人变化,科学成绩从第16名追赶到第10名,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书记都这么拼,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呢?”其他学科、班级和年级的老师深受鼓舞,教学热情和干劲被点燃,全校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教学氛围。
教好一门学科、帮扶一批新人、蹲点一个教研组……对于回归一线后的工作任务,永康市教育局提出明确要求,书记校长们积极行动起来,课堂上传道授业,为老师们做好榜样示范,课后深度参与学科教研,探讨教学方法与课程改革,激励广大教师更加爱岗敬业、专注课堂,共同为教育事业而奋斗。
着眼长效
回归之后确保站稳是关键
书记、校(园)长根植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引领学校发展的根本之道。书记、校(园)长回归一线教学要落到实处,离不开教育主管部门的有效监督和制度保障。
1月14日,永康市副市长吕建带领教育局相关人员前往永康中学,认真聆听该校党总支书记朱能惠与校长程淑娟的两节课。课后,吕建提出要将“书记、校(园)长人人都上公开课”作为规定动作,把公开课作为传递教育理念、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沿阵地。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刚性约束,做好系统安排。吕建表示,将常态化地以不打招呼的方式对书记、校(园)长进行随时随机“推门听课”,经常性、全方位督导指导书记、校(园)长回归课堂、站稳讲台。
围绕指导意见,永康市教育局强化顶层设计,建立专人负责、专项推进的落实机制,确保书记、校(园)长回归一线教学工作深入有效推进,重塑评价体系,把“书教得好不好、课上得好不好”作为评价书记、校(园)长的重要指标,激励书记、校(园)长投身教学工作,带动全体教师潜心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切实推进减负工作,减少书记、校(园)长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实践,打造优质教育品牌。
随着政策的落实,新学期永康各校书记、校(园)长陆续走上讲台,恍如一阵春风,吹动永康教育振兴前行的风帆。据永康市教育局汇总,目前承担课时最多的是永康二中副校长曹敏华,一周上14节课;每周承担10节课及以上的书记、校(园)长共有32人,其他书记、校(园)长也达到政策规定的周课时量达到任教学科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要求。
教学和管理“双肩挑”会不会顾此失彼?回归一线的书记、校(园)长认为不会。清溪初中党支部书记、校长李永生说,离开教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是空中楼阁。深入教学一线才能了解教学的真实情况,省去许多调研环节,避免走弯路,少做无用功,作出的决策也会更贴近学校实际,符合师生心愿,有效提升学校管理效率和水平。不过,回归课堂确实也倒逼书记、校(园)长对学校行政管理进行反思。想站稳讲台,必须主动改革管理方式,科学调配时间和精力,处理好教学与行政之间的关系。
在一线蹲下来,才能为一次次改革的起跳积蓄力量。“书记、校(园)长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回归主责主业,推动学校从管理型驱动向业务型驱动转变,树立‘专家治校、专家治教’的鲜明导向。”永康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业根希望以书记、校(园)长回归教学岗位为切入点,为永康教育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