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元共富机制 增强持续“造血”能力
义乌佛堂持续推进全域共富
记者 方静
在义乌市佛堂镇三角店村,稽亭山下佛画线旁,原本有几处老旧的砖木建筑,因长时间废弃,场地内满目断壁残垣,荒草丛生。日前,来了几台挖掘机,轰隆几声过后,老房子及其附带的围墙被放倒,一个新场景即将解锁——几个月后,几栋以佛堂山水为设计灵感的新建筑即将拔地而起,这就是佛堂“蒲川好物”共富工坊。
共富工坊,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群众,为当地打开一扇“致富门”。佛堂正以共富工坊这一“小切口”,续写共同富裕这篇“大文章”。
近年来,佛堂强化全域统筹,大力推动强村富民集成改革,积极探索品牌促富、产业带富、联建奔富、聚力创富等多元共富模式,让致富道路越拓越宽,奋力勾画统筹“强城”“兴村”“融合”均衡协调发展的新佛堂。2024年,佛堂镇建成义乌首个省级农业“双强”示范区、省级五星级农事服务中心,实现村集体经济“村村50万元,其中80%超百万元”。
从“小散弱”到“大优强”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品牌
佛堂镇大成路上有一家羊肉作坊,每天下午是作坊主吕国华最忙的时候。待到羊肉煮熟、鲜香扑面,就是火候恰到好处时。只见吕国华熟练地用钩子将羊捞起,悬挂在一旁,等整只羊晾干脱水后,次日凌晨便会将它们送到附近的下市菜市场。每天早晨,老客们早早排队等候。
吕国华一家从爷爷辈就开始在佛堂卖羊肉,他们家的白切羊肉很多佛堂人从小吃到大。“佛堂白切羊肉不加任何调味剂,制作工艺仅用水煮制,煮熟晾凉后,色泽白润、不腥不膻、皮爽肉嫩,只用一碟酱油,就能激发羊肉本身的至鲜滋味。”吕国华说。
佛堂白切羊肉这一深受居民喜爱的特色小吃,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具有义乌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美食,目前已经列入义乌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佛堂白切羊肉虽然名声在外,但长时间以来,佛堂本地羊肉作坊分布较为分散,各自为政。部分作坊隐于市井,产生污水、气味等不同程度的问题,周边居民叫苦不迭。与此同时,这些小作坊受人员、场地等条件限制,不仅存在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隐患,产业也难以发展壮大。
为进一步规范羊肉小作坊的生产标准,打响佛堂羊肉的品牌知名度,春节过后,佛堂镇开工建设“蒲川好物”共富工坊,将羊肉小作坊集聚入园。目前,工坊已经开工建设,计划将于国庆节前后完工,明年元旦前后投入运行。
在此之前,佛堂镇联合义乌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创新采用标准化手段,对传统的佛堂羊肉制作工艺进行归纳总结,出台《义乌名小吃制作工艺规程 佛堂羊肉》制作工艺规程义乌市地方标准。这项标准对佛堂羊肉的原辅料、制作设备及器具、制作工艺、感官特征等内容进行规定,详细说明制作工艺流程,以标准之力推动非遗美食的传承与发展。
据了解,共富工坊建成后,佛堂镇将与辖区内的市场监管所等部门协同管理,择优筛选优质羊肉作坊入驻,引导集聚入园,同时在场所、人员、流程、工艺、设备等方面,为入驻商户规范经营提供指导,为商户严把入口关、过程关、出口关,为作坊产出的产品质量保驾护航,将佛堂羊肉这道非遗美食品牌打响擦亮。
佛堂豆制品在本地也小有名气。其中,佛堂千张厚度均匀、豆香味浓,口感丝滑软嫩,又不失韧性,深受本地居民喜爱。2021年,佛堂千张制作技艺入选义乌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蒲川好物’共富工坊建成后,还将引入佛堂千张、红粿等本地特色美食,同时通过线下展厅,短视频、直播等线上渠道,进一步提高本地特色美食的知名度,拓宽销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义乌市佛堂镇开发服务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倪玉芳说。
佛堂历史悠久,美食荟萃,除了羊肉、千张,还有红曲、豆花、红糖、梨膏糖等特色小吃。近年来,佛堂深挖当地特色非遗美食资源,升级打造“蒲川雅集”共富市集品牌,将“小散弱”的小作坊集聚成势,走品牌化、高端化、产业化道路,引导它们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让“土特产”开出“富裕花”。
从“闲资源”到“活资本”
“接二连三”促进农文旅融合
人勤春来早,农事催人忙。走进位于佛堂镇毛陈村的蔬菜产业园温室大棚,只见一簇簇蔬菜苗绿意盎然、长势喜人。
“辣椒、茄子、番茄,是蔬菜中的‘老三样’,市场需求相对较大。为了抢抓农时,我们在春节前就开始准备,现在这三样蔬菜的首批菜苗已开始对外销售,每天能卖一两千株。”义乌市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春季,他们准备了20万株茄子苗、50万株辣椒苗、30万株番茄苗,还有一二十万株瓜果苗,预计培育蔬菜瓜果等100多万株。
佛堂蔬菜产业园是佛堂农业“双强”示范区的先导项目,园区2021年开始筹建,园区内水肥一体化、数字农业、育苗、现代种植技术展示等设施一应俱全,可以提供集科技示范、种子种苗、教育观光、亲子研学于一体的农业服务,是义乌设施面积最大的现代化蔬菜产业园,也是佛堂探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示范项目。
作为义乌的农业重镇,此前佛堂依托优势资源,与义乌市市场集团在舟墟湖区块联合打造佛堂农业“双强”示范区,规划面积9100亩,以“一带五区十中心”为总体布局,统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计划建成集稻田观光、农耕体验、乡村研学、创意农业、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多元化景区。
自2021年底启动开发建设以来,佛堂农业“双强”示范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土地流转平稳有序,稻虾轮作、稻鳖共生等产业项目落地落实,十大中心初步成型,其中蔬菜高科技示范中心、水稻育秧中心、稻米烘储加工中心、高标准农机综合服务中心、成果转化中心、数字化中控中心六大中心建成投用。
截至目前,该示范区已累计投资超1.3亿元,成为义南地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机制创新的重要平台。佛堂通过农文旅综合体模式,为农民增收和产业发展开辟新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活力。目前,该示范区涉及毛陈、舟墟湖等6个村,通过土地流转、项目落地等方式,部分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新年新气象,新春展新颜。当前,佛堂农业“双强”示范区开发建设又有新进展。本月初,义乌农开公司在浙江省自然资源智慧交易服务平台成功竞拍佛堂镇候芹周边1号、舟墟湖周边2号建设用地地块,拿下两块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
“根据目前的初步规划,两地块将建设农业全产业链创新创业中心和农旅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定位分别为提供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和农旅融合项目的接待服务。”义乌农开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拓展增收致富渠道,加快推进佛堂农业“双强”示范区建设。
在大力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同时,佛堂镇根据各村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农品”、研学等形式,大力推进农业这第一产业“接二连三”,农产品加工业“前延后伸”,不断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沉睡资源变富民资产,不断激发乡村共同富裕动能,助力村财增长、村民增收、产业增效、乡村增色。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成势
镇村联动汇聚合力实现强村富民
在佛堂古镇,除了老街和蒲川水街,佛堂夜市也是一个好去处。重庆烤鱼、江西小炒、新疆羊肉、广西螺蛳粉……每当夜幕降临,食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寻觅四方美食大快朵颐。
佛堂夜市位于义南工业功能区,原先这里是一个流动夜市。为改善古镇购物、就餐环境,佛堂镇对夜市进行改造,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分区合理、装修风格一致、与古镇风格融为一体的夜市。
随着佛堂城市品质、能级迭代升级,这一夜市已无法满足当前发展所需。2023年底,佛堂再度对夜市进行升级,打造包含餐饮美食、日用百货、儿童游乐等的佛堂夜生活新标杆。
入夜后,佛堂夜市灯光亮起,烧烤摊前的烤串滋滋冒油、香气四溢,夜市内人流涌动,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里既是依托夜经济促消费、扩内需的载体,也是佛堂打造共同富裕成果的窗口。
据了解,为多渠道增加集体收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在佛堂镇的鼓励支持下,该镇共有16个村投资入股佛堂夜市。自该夜市提档升级以来,已促进村集体年增收600万元。村民们看得见收入、摸得着收益,实实在在尝到抱团发展的甜头。
在此之前,为持续提升联村带农致富能力,2023年,佛堂镇成立强村公司义乌市佛堂镇振农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全镇54个村集体入股,以便整合优势资源、拓宽业务范围。
成立强村公司,佛堂各村集体不再只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迈出“有钱办事”的重要一步。“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佛堂同时聚焦兴村队伍,鼓励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回村创新创业,吸纳优秀的青年委员、致富能手入职强村公司,解决“谁来发展”的问题,进一步加快强村富民进程。
镇村联动、汇聚合力,通过股份合作、联合经营、项目投建等多元方式,佛堂镇不断激活各村资源活力,强化自身“造血”能力,推动集体和村民增收与产业升级统筹发展,不断实现集体壮、群众富。
“雨水落,万物生。”“雨水”节气拉开春天的序幕,在佛堂镇的平畴沃野上万物蓬勃,各个项目压茬推进,现场热潮涌动,不断激发共同富裕的动力、潜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