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讲述

“结婚登报”是当下年轻人的“时尚”?

不,79年前金华就有了

——1946年报纸广告中的金华

邵发明

1946年的金华 有一种时尚叫“结婚登报”

2025年1月19日,《人民日报》公众号刊发了一篇文章《“结婚登报”在年轻人中流行,为什么?》,说的是年轻人中流行起了在报纸上刊登“结婚启事”。作为一种多元化的婚俗表达与创新形式,“结婚登报”受到人民日报、央视网、北京青年报、极目新闻、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广东共青团等多家媒体的关注。

然而,你以为“结婚登报”只是当下年轻人的“时尚”?不,不是的。早在79年前的1946年,金华本土的一份报纸,就曾刊登过一则《张在铨 蒋娇环结婚启事》,全文如下:兹承张贤松先生介绍,并征得双方家长之同意,谨詹于国历卅五年十二月六日在莲塘潘举行结婚典礼,恭请朱荣茂、张家鑫两先生证婚。特此敬告诸亲友。(标点符号为笔者所加,下同)

无论是2025年还是1946年,选择“结婚登报”,我想理由都是一样的:一是,报纸作为公众认可的传播方式,有着很强的公信力,登报对外宣布自己结婚,意在向全世界展示他们的爱情和承诺,是一种浪漫的“昭告天下式”的庄重声明。二是,报纸发行了就不可更改,“登报结婚”更是“邀请历史见证这一天”的方式,是一份可以长久保存的爱情信物。三是,“结婚登报”除了写明结婚日期等信息,还留下各种美好期许,这是将传统文化深深嵌入现代生活的诗意表现。

由此可见,1946年的金华人,就懂得如许浪漫了!

封存在铅字里的

金华烟火气

前述浪漫的“结婚登报”,就刊登在1946年12月7日《婺江日报》第1版。

这份报纸创刊于民国35年9月9日。报社位于金华后街73号。报纸采用日出八开一张的形式,直排铅印,内容涵盖电讯、地方新闻等,开设播音台、副刊“草原”等,是金华居民获取信息、了解时事的重要渠道。

目前,《婺江日报》在金华档案馆有纸质存档13期,起于1946年9月26日,终于12月26日。笔者从网络上收集到该报的电子版8期。共21期《婺江日报》让我们得以一窥1946年金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婺江日报》在第二版的上下两栏,用来刊登广告,每栏5则广告。也就是说,广告版面占了第二版的二分之一,整份报纸的四分之一。有时广告多了,在第一版最下面一栏和第二版中间栏,也会刊登广告。笔者统计,广告最少的是一期11则,最多的是15则。各类启事,一期在3~9则不等。

广告为各类商家、机构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产品、服务和形象的平台,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1946年金华城的窗口。想象一下,你穿越回1946年的金华,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煤烟味,街头巷尾是吴侬软语的喧嚣。你用手翻开一份油墨未干的《婺江日报》,映入眼帘的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广告。这些小小的方块字,就像一个个时光胶囊,封存着那个年代的市井百态,家长里短,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46年在金华城

也能吃到京菜 喝到鲜乳

“朱恒升京菜馆:喜庆礼堂,免费预定,大宴小酌,无不相宜,特聘京沪名厨,承办上等筵席,招待殷勤敏捷,客座雅致大方。”你可以想象,走进朱恒升京菜馆,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京腔京韵,热闹非凡。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正宗的京沪菜肴,感受到京城的文化氛围。

“惠尔牛羊鲜乳厂:煮沸消毒,卫生清洁,如蒙赐顾,特别优待。地址:金华太史第巷十五号。”看到这份广告,可以想见1946年的每天清晨,送奶工骑着自行车,穿梭在金华的大街小巷,将新鲜的牛奶送到千家万户,这是一种多么温馨的画面。

对美的追求

金华人一刻都未停止

“丽华银楼:兼制证章校徽,品质精良,式样新颖,交货迅速。地址:县政府间壁。”这可不是冷冰冰的广告词,它在告诉你,战后的金华,人们开始重新拾起对美的追求。金银首饰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生活中的点缀,是女儿出嫁的嫁妆,是母亲节的礼物。而“兼制证章校徽”,则透露出时代的气息,一枚小小的证章,代表着身份,也代表着希望。

“永安服装商店:聘请高等技师,专制男女时装,承包军警制服,约日取货不误。”走进位于醋坊岭大街的1946年的永安服装商店,琳琅满目的布料,飞舞的剪刀,缝纫机的哒哒声,还有师傅们精湛的手艺。在这里,你可以定制一件时髦的旗袍,也可以为心爱的他定制一套笔挺的西装,甚至“承包军警制服”。

那个年代

拍照只得去照相馆

“东南日夜艺术照相馆:采取名贵材料,照相优良可靠,聘请高级专家,技术拔萃超群,特设电光摄影,风格别树一帜。”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照相是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这则广告强调“名贵材料”“高级专家”“电光摄影”,体现了人们对摄影质量和艺术风格的追求。走进照相馆,精心打扮,摆好姿势,按下快门,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也记录下1946年金华人的青春岁月。

1946年的药店

跟今天的金华城一样多

“西医师程俊:卫生署注册,主治各期肺病,五官科,花柳科。益民诊所,附设贫民产院:受孕早期诊断,接生随到。专割包皮过长无痛手术,限日痊愈。地址:中山路中国旅行社右首桥头。”这位程医生,简直是“全科医生”,从肺病到花柳科,从接生到割包皮,几乎无所不能。“卫生署注册”四个字,是金字招牌,让人安心。“贫民产院”则体现了医者仁心,在那个年代,能为贫苦百姓提供医疗服务,实属不易。

“鄙人原籍金华,旅外二十有五年。前在湖州曾设中英文记大药房,特约经销上海中英大药房出品家用良药、药典制剂,品质精良,成份准确,数年来成效卓然。兹已迁回金华,为桑梓服务,如承赐顾,竭诚欢迎,并拟于最近期内正式开幕,大放盘三天,以答各位光顾之雅意。特此通告。地址:西市街八十六号 中英大药房文记邵文光谨。”以“旅外二十有五年”的游子身份回归故里,将商业行为升华为对家乡的奉献,是民国商人构建信任的策略。借“上海中英大药房”的品牌合作,增强消费者信任。明确区分“家用良药”与“药典制剂”,显示出对细分市场的敏感度,契合民国时期市民健康意识觉醒的趋势。

有人欢喜有人忧

报纸广告见微知著

如果在当地报纸上刊登“结婚启事”看作是一种诗意的浪漫,那么,在当地报纸刊登广告,告诉公众“我俩离婚了”,声明“脱离父子关系”,那只能说,是一种无奈的“开明”了。79年前的金华,还真有人“离婚登报”的:

我俩因意见不合,势难偕老,双方自愿脱离夫妻关系。自登报日起,男婚女嫁,各听自由。特此登报声明。

这是刊登于1946年9月26日《婺江日报》第2版的《胡官明 程苏金离婚启事》。从广告看,离婚的原因是“意见不合”,“势难偕老”,由此“双方自愿”离婚,夫妻的关系还是很平等的。而且离婚后,“男婚女嫁,各听自由”,足见他们的思想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保守。

婺南乡第五保郑顺金与劣子维溪脱离父子关系启事:……自即日起,与劣子维溪脱离父子关系。此后维溪一切行动及借贷,概与顺金无涉。特此郑重启事。郑顺金。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儿子不务正业,闲荡、赌博,这样的“家丑”总是要尽量掩饰不让外人知道的。可是,为着家中薄产不被挥霍殆尽计,父亲只能硬起心肠,丢掉脸面,在报纸上公开声明,与屡诫不听的儿子脱离父子关系。这是怎样的心疼与无奈!

警告逃妻鲍海英:汝自七月廿三日不别出走,衣服饰物竟至席卷一空。兹以再度宽忍,限汝在一个月内返家。如再执迷不悟,视为恩断义绝。除向司法机关提出诉离外,嗣后永绝夫妻关系。特此警告如右。夫 邓正湘

妻子不告而别,衣服饰物席卷一空,自此杳无音信,看来是铁定了心。而丈夫,虽然口气说得很硬,“恩断义绝”,“向司法机关提出诉离”,“永绝夫妻关系”,但从“限汝在一个月内返家”这句话和他勇于抛开颜面登报的“开明”,还是抱着较高期许的。

尾声

1946年的金华城,还没有从抗战的苦难中恢复元气。正如西沉《不堪回首的金华》所述:“(抗战)胜利却没有赐予金华什么,不过给金华换了一件萧条的大衫,毁灭了的没有复活,破坏了的没有兴盛。今日的金华,千疮百孔,百业萧条,市面冷落。”(《大公报》1946年6月11日)但从《婺江日报》每天四分之一版面的广告也可以看出,金华城亟盼从抗战的苦难中走出来,走向繁荣。这些广告,就像时光机里的金华记忆,是我们了解过去,展望未来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慢慢回味。

(备注:本文部分资料及图片,由金华档案馆提供,特致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