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21版:义乌周刊

泰隆银行“金融活水”润泽非遗“文化根系”

记者 林佩佩 通讯员 王吟

乙巳蛇年迎来中国首个非遗版春节。“非遗+金融”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春节期间,金华的大街小巷涌动着别样的年味:在兰溪,青年夜校的课堂上,20余名年轻人屏息凝神,指尖翻飞间拼贴出千年无骨花灯的轮廓;在浦江,孩童们举着自制的板凳龙嬉笑追逐,龙身花灯流转如星河;在武义,金箔年画在银发老人手中泛起微光,映照出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交叠……一场场由泰隆银行牵头、融合非遗传承与新春年俗的“非遗贺新春·浙里有年味”系列活动,以创新的文化金融实践,为传统节日注入鲜活的时代生命力。

无骨花灯映古城

一场穿越千年的光影对话

在兰溪古城的老街深处,无骨花灯的纸影在冬日暖阳下翩然起舞。这项始于唐代的非遗技艺,因樟林灯会的典故而名动四方。

元宵佳节,泰隆银行兰溪支行将非遗课堂搬进青年夜校,30余名青年围坐在无骨花灯第十代传人胡子湘身旁,指尖轻触泛黄的宣纸,感受着无骨针刺的精妙——不用竹篾作骨,仅凭折叠粘贴的纸张便能勾勒出飞檐斗拱、龙凤呈祥的立体画卷。

“你看这花瓣的层次,要像绣花般精准。”金华市非遗传承人胡子湘一边示范针刺技法,展示无骨花灯的“针刺成孔、透光留影”绝技,一边讲述花灯背后的文化密码。据了解,这项始于唐代的技艺,曾见证过乾隆年间樟林灯会的鼎盛。“每盏花灯需经36道工序,针孔误差不得超过0.5毫米……”活动现场,20多名年轻人一边拼贴花灯骨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一边开展创业创新联谊交流,为家乡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金箔流光绘新卷

金融温度淬炼非遗之美

在泰隆银行武义支行,在金箔年画传承人的指导下,30名参与者屏息凝神勾勒葫芦轮廓。“财富管理如金箔贴画,需精准规划方能璀璨生辉。”泰隆银行工作人员现场讲解,将古老的贴金工艺与现代金融理念进行巧妙衔接。

这种创新场景也出现在婺城支行的“非遗剪纸+财富沙龙”活动现场。非遗剪纸艺术家手持红纸,刀刃游走间浮现“年年有余”图案。“剪纸讲究‘阴阳相济’,财富管理亦需‘攻守兼备’。”这种“非遗+金融”的沉浸式体验,让文化与金融产生了奇妙共振。

板凳龙跃新程

童声里的文化觉醒

在泰隆银行浦江支行,20余名孩童专注拼接板凳龙的龙骨。这种被誉为“江南第一龙”的非遗技艺,曾因传承人老龄化濒临失传。泰隆银行浦江支行创新推出“小小非遗传承人”计划,邀请老匠人驻点教学,让孩子们在搭建龙身的过程中理解“一节龙骨承一脉匠心”的深意。

“我的龙灯会发光。”9岁的童童举着自己制作的LED灯笼兴奋地大喊。小朋友们纷纷与自己制作的小板凳龙合影留念。“非遗承载着人们最质朴的祈愿,板凳龙将这份独属于浦江人的浪漫不断舞动着。”该支行行长表示,希望助力非遗传承从“静态保存”转向“动态参与”,让年轻一代成为文化火种的传递者。

在金华各县市,泰隆银行以“非遗+”生态链构建起独特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通过场景创新,将非遗体验植入30个网点,打造“金融+”服务空间;通过金融赋能,为非遗传承人提供金融支持,助力匠人创新创业;通过“输血+造血”模式,为非遗传承贡献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