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文化

在金华创业14年,他让音乐梦想照进现实

记者 卢嘉乐

李威有很多种身份,吉他手、乐器收藏玩家、老师、老板。来金华创业多年,他从一个对音乐有着敏锐感知力的少年,成长为在音乐教育领域备受赞誉的引路人,其背后的故事,充满汗水与坚持,梦想与热忱。

每天练琴8个小时

“受家庭氛围熏陶,我从小对音乐的感知力比较强。”李威毫不掩饰自己的天分。他出生于温州一个文艺家庭,外公是京剧演员,母亲也喜欢唱歌,父亲和伯伯从事美术、书法行业。当身边的同学听歌只留意歌词和旋律时,他就能注意到编曲中各种乐器的配合。十五六岁时,原本学习唱歌的他,在声乐老师引导下,开始接触吉他,开启了乐器学习的大门,其间还涉猎钢琴、鼓等多种乐器。2011年,李威开始在金华教吉他。几年下来,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方法,来找他学琴的人越来越多。

“其实我那时候的水平,在琴行当个老师,混口饭吃完全够了。”但李威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自己的琴技不仅仅只是“还不错”,而是“至少在金华别人提起时都能竖大拇指”。

2015年开始,李威多次前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向音乐圈“老炮”拜师学艺。每个老师的风格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他就带着编曲、即兴创作等具体问题到处求教,还自费前往日本学习进修。为突破技术瓶颈,差不多有四年时间,他每天保持6至8小时的高强度练习,即便发烧至39℃,他的手指依然在琴弦上跳动;手指起茧蜕皮对他来说早已习以为常。“练琴就如同锻炼肌肉,一天不练就会退化。”李威说,那时候他有一股很强的内在驱动力,练琴对他而言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从“弹曲子”到“懂音乐”

通过四处拜师学艺,李威明白了自己弹琴和教人弹琴之间的巨大差别。“有些演奏家很厉害,但他们也很随性,想到什么说什么,学生则听得一头雾水。”他说,好的老师会帮学生把弱项、强项归纳出来,因材施教。“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这样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传统音乐教学存在许多局限性,如过于注重曲子和技术的传授,忽视乐理、即兴思维以及音乐审美的培养。“我见过许多通过了考级的学生,离开谱子便无法即兴演奏。”为此,他自主编写教材,将乐理、即兴创作与音乐风格解析融入教学,不断归纳总结,根据不同学员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帮助学员理解“音乐为何这样表达”。

李威的名声渐起,不仅在金华有了一定的口碑,周边县市也经常有人特地赶来上他的课。抽空,李威还会录制进阶教学视频上传到B站,主要是针对有一定吉他基础、想更进一步的人。五湖四海的吉他演奏者看到他的视频后与他切磋交流,更有人来找他上网课,甚至有留学生跨越时差,向他寻求指导。

“我的学生,有的考上了音乐学院或者出国深造,有的进入唱片公司做编曲,也有学员自己组建了原创乐队。”说起自己的学员,李威满是自豪。

2018年和2020年,李威在金华办的两家教育培训机构先后进行重新装修、扩展店面,不仅教吉他,同时也教钢琴、架子鼓、声乐等。李威的重心也从教学生转移到培养老师。

为热爱音乐的人搭建舞台

最近,李威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传了一段视频,他自己创建一支个人的乐队,又弹吉他,又弹钢琴,还用电子合成器加入鼓声,将多条音轨合并一起,编了一小段funk音乐。

李威明白,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演奏,更在于分享与交流。他曾尝试组建乐队,却发现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并非易事。但这并没有阻挡他对音乐交流的追求,他希望自己不仅能教人弹奏,更能通过音乐把志趣相投的人集合起来。

2019年,李威的培训机构办了一场小型音乐会,让学员展示学习成果。音乐会受到学员的喜爱,这个传统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去年11月,音乐会办到了婺州古城,现场的观众达到300多人。来表演的有大学生,也有参加工作的人。“我会帮忙牵线让学习不同乐器的学生组成乐队,并且给他们提供排练室。大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排练,也给各自的乐队取了名字、准备彰显个性的演出服装。”轻松的现场氛围,让每一名参与者都尽情展示自我,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虽然这个音乐会属于自娱自乐,但上台演出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每个上台表演的节目都要李威预先审核,达到演出标准了才可以上台。

尽管举办音乐会耗费大量精力和金钱,但李威依然坚持每年办一次,为学员创造一个纯粹的演出环境。未来,他希望能将音乐会的规模越办越大,借此平台把更多热爱音乐的人聚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