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才聚才留才
武义描绘“城产人”融合新图景
记者 巩长青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更是县域发展的核心动能。
近年来,武义以服务发展、保障民生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在就业创业、人才招引、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力,构建“雁阵式”人才生态。从中医药产业的“垂直生态创新”到制造业的“用工密码”破解,从高端人才“科研磁场”到灵活就业“烟火温度”,武义正在书写“城以才兴、才以城长”的融合新篇。
产才共荣
垂直创新催生硬核竞争力
当传统认知还在将科技创新与一线城市、头部企业画等号时,武义却用20年时间构建起中医药独特的垂直生态创新体系。这种从田间到实验室的“微生态闭环”,成为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磁场。
杨继鸿是浙江寿仙谷医药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作为一名生物医药专家,他的职业生涯原本可以在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度过,然而,他选择了扎根武义。
“我们实现了从种质资源到终端产品全链条的数字化贯通。”杨继鸿指着育苗车间及基地里的环境感知矩阵介绍,1000套以上物联传感设备,5亿条以上环境数据,15年以上历史种植记录,构建药材生长的“数字孪生体”。这种以应用为导向的垂直研发体系,让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产生链式反应。3年间,在杨继鸿带领下,寿仙谷医药有限公司不断完善质控体系,参与制定白术、莪术、破壁灵芝孢子粉等国际标准,提升浙产道地药材的品质优势;建立原料、药效物质及微生物的监测技术,提升中药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水平;在学术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分的论文3篇,获7项发明专利授权……
“武义给予我极大的尊重。”杨继鸿在与记者的对话中,多次提到这句话。他回忆道,初到武义时,县政府便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落地方案,从科研启动资金到团队组建支持,每个环节都考虑得细致入微。
在他看来,武义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关怀与尊重。杨继鸿提到,武义县政府定期组织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每次座谈会县领导都参加,认真倾听我们的心声。这种尊重和重视,让我感到自己不仅仅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更是武义发展的重要一员。”
“鸿鹄之志,始于足下。”杨继鸿用这句话总结自己在武义的经历。他坦言,小地方亦能孕育大梦想,科研舞台不分大小,关键在于热爱与执着。它可能不像大城市的部分科研项目那般高屋建瓴,却更加接地气、贴近消费者,符合广大群众的切实需求。就像田间地头的智慧,虽不起眼但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尊重转化为惊人的成果和效率。在杨继鸿推动下,武义中药现代化生产实现技术升级,研发成果带动企业新增产值超2亿元。通过国际标准制定助力浙产药材出口增长35%,相关技术被10余家药企采纳应用。
记者了解到,去年武义新引进大学生7127人,全市排名第二;新引进青年博士17人,全市排名第一;武义已获批设立两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去年金华地区唯一获评县。
近年来,武义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聚焦创新引领发展,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政策,持续深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全生命周期服务。通过前期强化政策扶持,广泛激发企业热情;中期深入调研评估,靶向定位重点企业;后期专人精准服务,助力企业无忧申报。目前,全县已建成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含国家级2家),覆盖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形成“国家级引领、省级支撑”的梯次布局。
供需智配
春风行动解码用工新范式
从博士工作站的智力集聚到零工市场的供需对接,武义人才战略呈现立体化布局特征。新年伊始,武义县人力社保局瞄准企业复工复产和产业升级需求,推出“武‘易’就业”春风行动,通过百场招聘、精准帮扶、跨省协作、全域宣传四大硬核举措,打通人力资源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月中旬,武义人力资源市场内人头攒动,浙江金澳兰机床有限公司的招聘展位前,贵州务工人员王成林仅用半个小时便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岗位薪资透明,政府还提供免费岗前培训,心里踏实。”这一幕正是武义“春风送暖就业援助月”系列招聘活动的缩影。
针对节后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找工难”的双重矛盾,武义创新推出“线下+云端”双线招聘模式:线下组织100场新春专场招聘会,覆盖全县13个乡镇(街道),联合寿仙谷医药、武精机器等龙头企业,提供制造业技工、服务业专员等岗位超2万个;线上开通新春抖音直播带岗,依托“武义零工师傅”数字化平台、微信小程序“一键投简历”功能,实现“24小时不打烊”智能匹配。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服务约1.5万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超4000人。
为保障重点企业用工,武义组建两支招工小队,春节前后赴贵州大方县、镇宁县及江西乐平市等地,开展劳务协作对接会6场,与当地签订“点对点”用工协议,提供岗位1000余个。“企业包吃包住,收入比老家高30%。”来自紫云县的焊工李师傅对这份“新春礼包”连连点赞。
武义县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武义与中西部劳务输出大县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通过“驻点招工+技能培训+稳岗服务”组合拳,为企业降低招工成本超千万元。
从“抢人”到“留人”,武义县人力资源战略早已超越简单招工。通过驻企服务员制度,武义全面摸排县内高新企业人才需求信息,针对电动工具、高端装备等六大产业,编制人才需求、紧缺技能人才、紧缺用工岗位三个目录清单,提高产业人才引育精准度。同时,通过深化“东西协作”劳务品牌、创新“数字+”服务模式,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书写“产才融合”新篇章。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武义规上工业企业员工返岗率达108.52%,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安居筑梦
温度治理绘就幸福同心圆
城市不仅要有发展的高度,更要有民生的温度。在武义,这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融入街巷的烟火、写入政策的细节、浸润人心的关怀。
2月28日上午,武义县建设局房管中心早已一派忙碌景象。填表区,周女士正仔细核对公租房续租申请材料。“每个月房租不到500元,我住得很舒心。”工作人员王倩和同事们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将一份份申请录入系统。
武义县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武义通过新建、改建、盘活工业用地员工宿舍等方式,累计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7838套(间),2024年发放补贴1120万元,惠及2450个家庭,去年转化新增房源录入1670套(间),累计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7838套(间)。这种“实体保障+货币补贴”的双轨模式,既化解了新市民“租房难、租金贵”焦虑,也让工业园区集体宿舍摘下临时性过渡标签,转化为充满归属感的家。
这份托举的力量,还从住房延伸到更广阔的就业天地。去年以来,武义创新构建“县—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为全县21个社区、258个行政村配备就业服务专员,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施“1311”精准帮扶——为每个就业困难人员提供1次职业规划、3次岗位推荐、1项技能培训和1次见习机会。针对残障人士、大龄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人社部门联合多机构推出“送岗上门”“公益兜底”服务,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127个,发放补贴超200万元。这种“授人以渔”的帮扶机制,让就业不再是单纯的市场选择,而是充满温度的人生托举。
在武义的大街小巷,一个个新机会正跃然马路之上,该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创新推出“分时租赁+合理轮换”管理模式的“插花摊位”,将700余个精美摊位如鲜花般巧妙“植入”城区及工业园区43条街道,既破解占道经营难题,又创造灵活就业机会。这些统一设计、规范管理的摊位,日均带动增收超13万元,投诉率下降26.5%。数据背后,是城市管理者在秩序与温情间找到的平衡点——既守护市容“面子”,更保全民生“里子”。这种治理智慧,让占道经营案件减少39.6%,同时创造了1000余个灵活就业岗位,预计年增收超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