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一个“身份证” “一口一策”护水清
金开流域水质III类水体达标率100%
记者 俞夏冰 文/摄
一头连着河流、一头连着陆地污染源,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关”。这一“关”把得牢不牢,直接影响河流的生态环境质量,影响人民群众对水生态的观感和幸福指数。
近年来,金华开发区深入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建立排污口清单,持续巩固水质攻坚成果,筑牢流域生态安全屏障,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排污口监督管理打好基础。
智慧化排摸1496个排口
都有“身份证”
金华开发区辖区面积251.65平方公里,涉及的排水口涵盖工业、生活、农业等多个领域。排查、监测、溯源、整治这4个环节,在入河排污口监管过程中必不可少。为了将入河排污口“查清楚”“数明白”,市生态环境局金华开发区分局采用了三级排查模式:第一级排查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按照“全覆盖”要求开展技术排查,分析辨别疑似入河排污口;第二级排查组织人员对发现的疑似排污口进行徒步现场排查,核实确认排污口信息;第三级排查组织业务骨干对疑点难点重点攻坚。
“在第一级排查中,无人机、无人船、管道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市生态环境局金华开发区分局生态科科长王辉介绍,对于大部分情况较明晰的排口,恰当的科技手段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有些排口会被茂密的植被与上涨的水位掩盖。工作人员往往需要先收集基础资料,将原来分散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再走访相关部门,访问当地居民,才能完成排污口的精准溯源。
截至去年底,该局工作人员走遍辖区68条村级以上河道和人工水道,几百公里岸线,锁定入河排口1496个,并按规定给所有排污口办理包含规范名称、精确位置、责任主体等信息的“身份证”。
“对于重点排污口,我们将信息整合进地图,精准定位异常排污口位置及涉及的市政管网,直击问题症结,缩短排查时限,提高工作效率。”王辉介绍,每个排污口都有了“身份证”,其优势显而易见:结合点位及标注信息,工作人员不仅能从地图上读取入河排污口的准确位置、坐标及管网信息等,甚至还能根据详细信息精准识别其来龙去脉。
针对性整治 “一口一策”推动水环境治理
发现排污口存在的问题只是第一步,如何治理才是重中之重。入河排口虽小,却是连接水与岸的关键。“抓住、抓好、抓实这个‘牛鼻子’,有利于倒逼岸上各类污染源全面整治。”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入河排污口监管的核心,不仅仅是排污口,更重要的是排污口背后的流域环境污染。这一污染问题表象在水里、问题在流域、根子在岸上。
近年来,金华开发区坚持科学治污、对症下药,在监测、溯源的基础上,将入河排污口整治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紧密衔接,从污水排放控制到管网建设、生态修复、流域治理等方面入手实施综合整治。
秋滨街道双溪西路与金星北街交叉口北侧50米城镇雨洪排口曾有一段时间显示水质异常,但排口上游管网十分复杂,加之时间久远,一时无法确定水质异常的原因。可以确定的是,该排口内存在混入污水的雨水,流入金华江后会影响水质。
“水质异常,一方面是因为雨天道路污染物混入,另一方面是部分市政管网存在雨污混流现象。第二个问题以前经常被大家忽略。”相关负责人说。为解决问题,金华开发区优化部分地下管网,进一步落实雨污分流措施,提升雨污管网工程质量。如今,该处排污口水质一直稳定在Ⅲ类。
“当时,我们会同秋滨街道、住建部门等工作人员,一起前往现场确认管网的责任单位,查找问题症结所在。”王辉说。城镇雨洪排口管网上达小区、下入江河,交错纵横,情况复杂多样,一些地方的管网存在平时存蓄污水、汛期借雨排污的情形,这是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重点,也是难点。
在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中,金华开发区根据排污口责任主体所属行业、排放废水组成及特征,对排污口进行分类管理。通过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金华开发区推动企业、工业园区主动探索环保新技术,积极实施废水综合利用、深度处理零排放,实现水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换代,推动水环境基础设施持续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常态化监管 着眼长远算好“生态账”
排污口整治既要注重当下成效,也要着眼长远预防,金华开发区加大力度推进常态化监管,根据前期排摸的排口的出水水质、管网勘察、周边环境等信息,综合考虑短期过渡和长期目标,因地制宜、靶向施策。
“通过定期巡查,监管人员能及时发现排污口的异常情况,如水质颜色、气味变化,排水流量异常波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说,他们还利用在线监测设备,对重点排污口的水质、水量、污染物浓度等关键指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一旦数据超标,系统会对污染排放情况实时预警。
排污口常态化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多方协同。金华开发区在全面摸清入河排污口底数的基础上,以截污治污为重点,通过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实现排污口数量压减,优化布局、设置规范,通过建章立制,生态环境、水利、住建、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排污口“事有人管,责有人负”。
生态环境部门统一行使排污口污染排放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加强流域内入河排污口设置的指导,按照授权承办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有关单位。此外,开发区建立健全公众监督举报机制,鼓励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对入河排污口排污情况进行监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有违反规定行为的,有权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举报。据了解,2024年金华开发区流域水质III类水体达标率100%,并列全市第一,城市水质指数改善幅度3.1%,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3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