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
她带领学生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记者 黄晓华 季俊磊
这两天,婺城区裕洲家庭农场多亩油菜薹进入采收阶段。“这是一款油蔬两用品种,去年底首年试种,目前长势良好。”农场负责人夏红勇说,这款油菜相较于传统油菜品种,产生的经济效益预计能翻番。
说起这一变化,不得不提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农学院副教授李真。她师从华中农业大学世界杂交油菜开拓者傅廷栋,毕业后始终走在油菜种植研究的道路上。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挖掘油菜、花生扩种潜力’,守住‘油瓶子’对保障我国食用油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李真说,我国食用植物油自给率仅30%左右,对外依赖度居高不下,作为一名农业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参与打好种业“翻身仗”,并教育引导更多学生投入到“三农”中去。
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
主持或参与10余项科研项目
李真是土生土长的金华人,父母都是农民。“父母很辛苦,我希望能借专业知识改变现状。”大学时,李真通过努力被保送为傅廷栋的研究生,从此开始与油菜深入打交道。
跟随傅廷栋学习期间,李真第一次看见油菜丰富的种质资源,便被它们的“魅力”吸引了,她开始专心研究油菜种植和创新培育。探秘油菜时,她慢慢发现,油菜除了油用,在菜用、花用、肥用等方面都很有价值。
“比如,油蔬两用油菜生产模式对提升油菜种植效益、促进油菜产业发展和满足消费者新需求均有重要作用。”李真说,油菜是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但大多数农户只单纯种植油菜,没能充分挖掘利用油菜的潜在价值,忽略了油菜菜用、饲用、花用等其他功能的开发。
入职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后,李真引进油菜新品系,将它们种在学校实验农场及校内实践基地研究。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厅局级等10余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并与市农科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结合本地特点,开展更接地气的油菜育种与栽培研究及推广工作。
如今,李真团队通过收集分析种质资源,致力于筛选出适合金华地区种植的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提高油菜薹产量与品质的同时,确保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关键栽培技术,形成了具有金华特色的菜油两用油菜生产模式。李真说,金职大之所以关注研究油蔬两用油菜品种,是希望通过高校力量引进更多新品种油菜,实现对油菜的深度开发利用,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教书育人言传身教
带领学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记者在金职大实验农场看到,李真团队种植的油菜,茎秆比一般油菜粗,叶片也肥厚很多,一棵油菜茎秆上还能长出不少侧枝。“油菜浑身都是宝,油菜薹钙含量高,富含维生素C、铁、锌、硒等营养元素,我们还在研究适合本地的油菜多功能利用模式,希望它成为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农学院大二学生、科研助理孔朝阳说。
这些年,李真每年都会挑选对农业感兴趣的学生为科研助理,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农业知识。经过多年积累,李真带领学生收集了600余份油菜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栽培试验。“希望学生能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教育、科研、社会服务融为一体,掌握农业前沿技术、培养农业产业思维,也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李真说。
记者了解到,金职大农学院多年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卓越成效,有千余人进入农业系统工作。去年,21届毕业生王天龙被公派前往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留学。王天龙在校期间,李真等专业教师帮他掌握了许多农业理论与实践知识,培养了他在农学、园艺学、土壤学、昆虫学等多个领域的浓厚兴趣。“我曾在多地社会实践,深切体会到农业与育种、土壤、昆虫、微生物之间的紧密连接,也更加懂得农业生产的艰辛。”王天龙说,这让他明白农学人的课堂,不仅在教室里,更在田间地头。
“李真老师立足实际,以‘耕读结合’模式带我们种起油菜,让我们近距离亲近大地、走进农业、感受农业,帮助我们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三农’情怀。”农学院大二学生、科研助理姜浩俊说,希望未来能引进更多优质新品种,把金华人的“油瓶子”装得更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