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乡村振兴

抢农时更要抢流量

解码新宅大山中的春耕“双抢”方程式

记者 巩长青 文/摄

惊蛰雷动,武义县新宅镇三坑口村的山坳中,一排排“格子菜园”正破土而出。武义县雅绿谷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的负责人张华沛正指挥工人用白石板仔细划分着每一块土地。对他而言,春天不仅要抢农时,更要抢流量。

种地不易 更需种出信任

现场,一组工人用弹线将土地划分成30块长方形区域,另一组工人用白石板将每块小菜地隔开,方便行走。每块地大约40平方米,菜地四周不仅有摄像头,还架设了各种传感器。

“每块地一年的租金是1500元,认租家庭可收获150~200公斤有机蔬果。平均每公斤有机蔬果的价格仅2元,是市场上同等级别产品的1/3,已有众多朋友提前预订。”作为国家级生态农场的运营者,张华沛坦承:“从事有机农业15年,最困难的挑战是让人们相信我们真正做到了有机。”

“比证书更有力的证明是让消费者亲身体验土地的生长周期。”去年夏天,张华沛开放15亩瓜田举办了一次采摘活动,邀请认购有机茶叶的客人到种植地目睹七星瓢虫在藤蔓间飞舞,品尝海拔560米高山有机西瓜的甘甜。这一举措促进了西瓜和当地蔬菜的销售,还让有机茶叶认购量激增,单日销售额突破4.3万元。他意识到,与其纠结于认证的含金量,不如让土地本身来证明一切。

与此同时,他们还开辟互动区,安装亲子游乐设施,茶寮的木结构已初具规模。“我们要将务农活动转变为郊游体验,让劳动与休闲自然融合。”

数字赋能 独特“山水基因”

“环境是我们的护城河,这里的山水无法复制。”张华沛说。

站在基地观景台上,可以俯瞰2000亩国家级有机农场。北坡的茶园与南麓的菜园通过生态沟渠相连,源自菊溪源头的山泉水富含矿物质,达到饮用水标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超过3%,是普通耕地的3倍。

“市场上存在一些认知误区,有人认为有机农业就意味着低产量,还有人混淆了绿色与有机的标准。”面对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位在有机农业领域深耕20年的“农创客”有着清晰的认识。

张华沛告诉记者,每一块共享菜园都将种植5种以上瓜果蔬菜,且选择那些病虫害较少、产量较高的作物。这样不仅能降低每亩地的用药成本,还能提高产量。认租家庭可通过参与田间劳动来抵扣租金,从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既降低了管理成本,又建立起信任的纽带。“顾客亲眼看到山泉灌溉、生态除虫过程,自然会对有机品质充满信心。”

面对住在城里无法随时来这劳作的顾客,张华沛展示手机小程序——通过新安装的溯源系统大屏,地块的三维图上实时跳动着传感器数据。依托“云菜园”系统,这块地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可24小时直播,甚至某月某日施用菜籽饼和生物有机肥的具体时间都可查询。

“上周末,很多客人来踏青,看到我们的环境后,迫不及待地想认租一块菜地。”张华沛笑着说,30块共享有机菜地估计一推出就会被抢租一空,因为他已将其中一部分送给之前认购茶叶的客人。在他看来,这样的经营模式不仅是在销售农产品,更是在推广一种生活方式。今年张华沛计划以共享菜园为起点,将民宿餐饮、茶文化体验、自然教育等元素串联起来,打造一个闭环式乡村消费体验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