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5版:今日开发区·视觉

文章导航

尝鲜春日味道

记者 吴璇 俞萍/文 吴璇 钱振威/摄

一抹翠绿,软糯清香。

眼下虽然距离清明节还有20多天,但清明粿已经抢鲜上市。昨天,记者走进百荷寻味创意美食工作坊里,5名工作人员正在赶制高颜值的清明粿。

纯手工匠心

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小小的一枚清明粿上,栩栩如生地雕刻着樱花、燕子等图案,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也体现了非遗技艺的精湛。区级非遗传承人汪丽娟介绍,今年的清明粿设计灵感源自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诗中描摹的春色与清明节前江南的盎然景致相映成趣。

“清明粿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从艾草的挑选到面团的揉制,再到馅料的调配,每一步都需要纯手工完成。”汪丽娟表示,由于制作过程复杂,一个人一天最多只能制作二三十个清明粿。这种纯手工制作方式,不仅保证了产品的独特性和高品质,也给了匠人更大的发挥舞台。

今年的清明粿共有6种款式,有经典的鲜肉竹笋、蛋黄肉松等咸口选择,也有芝麻核桃、芋泥紫米奶酪等甜口选择。多样化的口味设计,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为传统美食注入新的活力。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推出的清明粿还申请外观专利并已获批,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商业化探索

走出金华走向全国

“我们希望通过对传统美食的创新设计,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清明粿,同时也为非遗技艺的商业化探索提供新的思路。”汪丽娟介绍,随着清明粿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需求也在逐年增长。前几天她在朋友圈发布清明粿的照片后,立刻收到一批订单。“很多朋友都表示想要购买,首批做好的清明粿已经发往北京、海南等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北方消费者开始了解并喜爱江南传统美食清明粿,每年都会有不少回头客下单。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天然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以艾草为主要原料的清明粿也正好迎合了这一趋势。

清明粿的商业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与即食类传统美食不同,清明粿需要复蒸后才能食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推广。汪丽娟坦言,为了让更多消费者接受清明粿,她和团队一直在努力推广其独特的食用方式和文化背景。“我们希望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清明粿的制作工艺和食用方法,从而提升其市场接受度。”另外,清明粿的生产效率较低,保质期较短,如何打破地域限制、在保证品质的同时延长其销售周期,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非遗进校园

传统文化入眼入口入心

清明粿作为江南地区的传统美食,承载着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作为非遗传承人,汪丽娟不仅致力于清明粿的商业化探索,还积极推动其文化传承。目前,她正计划与学校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清明粿的制作过程。“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能够让非遗传统美食入眼、入口、入心。”

汪丽娟认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不仅需要依靠商业化的推动,更需要从教育入手,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只有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和技艺,才能确保其长久的生命力。”

期待这一抹翠绿、软糯清香的传统美食,不仅仅是春天的象征,也能成为更多人心中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