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编经纬间,共富梦想成
——张黎云的匠心传承与担当之路
记者 黄娇丽
1973年深秋的一个夜晚,东阳市湖溪镇南塘村的一间农舍里,14岁的张黎云踮脚踩动织机踏板,梭子在土布机上来回穿梭。声响彻夜不歇,上半夜属于少年,下半夜归于母亲。这台吱呀作响的老织机,织出的不仅是草编墙纸的雏形,更编织出一个家族三代人带领乡亲奔富的初心。
时光悠悠流转半世纪,从农家子弟到非遗传承人,从退伍军人到行业领军者,浙江志成工艺墙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黎云,凭借执着与创新,绘就匠心传承与乡村振兴交融的动人画卷。如今,这位“中国墙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仍在为“让草编工艺永续传承”“带领村民致富”的愿景不懈奔走。
传承家风 开启奋斗征程
1959年出生的张黎云,自幼在木屑草香中触摸工艺温度。在他的成长历程中,父亲张光才是最为重要的引路人。
张光才有着“中国草编墙纸之父”的美誉,他既是乡村致富的带头人,也是草编墙纸技术的开拓者。张黎云上初二的那年,父亲收到在上海的老乡寄来的草编墙纸小样。“植物纤维编织成网,这不就和织布差不多吗?”张光才联想到社员家的土制织布机可以用来织墙纸网,便迅速组织村里的织布能手,选用三棱草、梧桐麻等原料,编织出多款草布。1973年广交会上,张光才团队的墙纸网一鸣惊人斩获订单。从此,南塘村的织机声与国际贸易接轨。张光才创办了当地首家草编墙纸企业——南塘墙纸厂。一时间,家家户户依靠织布机获得了新的收入来源,村庄迅速发展成为闻名浙江的墙纸专业村。
作为家中长子,幼年的张黎云早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下地干活、操持家务都不在话下。他自幼接触墙纸制作,也始终记得父亲的初心是带领村民致富。“那时家里织机整夜不停,我和母亲分上下半夜轮班。”少年张黎云白天务农,夜晚织布,暑假还在大队墙纸厂兼职,在经纬交错的编织过程中逐渐领悟到工艺的精髓。从部队退伍后,他师从父亲在基层不断积累经验:白天在中转站拆解工序流程,深夜则伏案绘制机械图纸,为日后的创业默默积蓄能量。
投身创业 以创新谋发展
1988年,改革开放的春潮涌动。31岁的张黎云毅然辞去磐安墙纸厂的工作,押上全部身家踏上创业征程,成立了东阳郭宅“三一”墙纸厂。创业初期,困难重重,但军队赋予他的坚定信念以及亲友和政府的支持,激励着他奋勇前行,而创新精神更是助他闯出了一片天地。
起初,资金短缺是最大的难题,张黎云口袋里仅有2000元。好在13位亲友伸出援手,加上东阳外贸局、科委、工商管理部门、郭宅乡政府等多方助力,终于凑齐了38000元的启动资金。1988年5月,为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供货的首批1200卷墙纸发货,那一刻,张黎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在日记中郑重写下一个个给予他帮助的名字,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感恩回报社会。
创业初,他委托父亲把控技术关,并提出“三步走”经营思路:挖掘老资源、开拓新区域、上门协购网。同时,他紧盯国家对外贸易的新政策、新方式,分享了“三来一补”的红利。短短一年多,企业订单从“吃不饱”变为“吃不完”,带动地方发展。三年间,这家乡镇作坊蜕变为全国首家草编墙纸中外合资企业,浙江志成工艺墙纸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创新始终是张黎云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本世纪初,他投入重金开展5S改善及精益生产培训,建立完善管理体系。2006年,“志成”公司加入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与中国农科院麻类研究所合作,承担黄红麻种植、推广、应用及研发任务。公司还与浙江大学化学系、中国美术学院及行业专家建立项目研发合作关系,走出产学研结合发展路子,2019年以来拿下11项国家发明专利。
如今的“志成”公司,具备年产250万米草编墙纸和7200万米其他墙纸的规模,成为“品字标浙江制造”植物纤维墙纸团体标准制定者,也是全国唯一经中国墙纸墙布分会授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墙纸”研发、生产基地。
践行担当 铺就共富之路
张黎云常说,企业的行为要对得起民众,对得起社会。“当年父亲用土布机带富一个村,现在我们要用非遗激活一方经济。”在张黎云的共富蓝图里,草编既是文化密码,更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杠杆。
张黎云将编织工作委托给农户,农民不仅能获得种植原料的收入,还有编织加工费。多年来,该产业形成了涵盖种植、加工、梳理打结及手工编织的完整生产加工链。他不仅在湖溪本地设立墙纸网编织车间,还在浙江、广东、安徽、广西、河北等地建立生产基地,从事编织工作的人数达500余人,公司每年支付给农户的费用近千万元。企业因带动农民致富,获得东阳市政府“特别贡献奖”等诸多奖项。
共富征程,思路常新。湖溪镇作为东阳的重点蚕桑基地,素有“千亩桑园千担茧”之称。1992年,张黎云得知平面茧技术开发信息,敏锐意识到这是乡亲们的致富良机。经过多番推广、多方联络,试养大获成功,其开发的天然蚕织丝被在国际市场畅销。“志成”公司通过实行“公司联农户,产销一条龙”的模式,使广大种桑养蚕农户脱贫致富。东阳江镇铁店村曾是东阳100个贫困村之一,养蚕技术的革新,让这里摇身一变成为平面茧专业村,村民收入大大增加。
2015年,草编墙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传承人,张黎云建立“非遗工坊”,培训留守妇女编织技法,让老织机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这项非遗技艺在工坊的制作过程也成为游客观光项目之一。2019年2月28日,在中国墙纸行业发展40周年和墙纸墙布行业发展10周年庆典大会上,张黎云荣获“中国墙纸墙布行业终身成就奖”,这是行业对个人的最高认可。
如今,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儿子张剑锋手中,父子俩携手带领研发团队持续创新。站在公司非遗馆的老织机前,66岁的张黎云依然保持着军人般的挺拔身姿,他梦想着将草编墙纸做成百年品牌,让它拥有不朽的生命力,带领更多人走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