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救到助人
她用心守护“星星的孩子”
记者 于兴勇
“叔叔你好……”看似一句简单的打招呼,但对于一个孤独症儿童来说,能主动与陌生人有这样的对话,需要经过漫长的教育康复。3月18日,在永康市肯纳(孤独症)社工发展中心,8岁女童小伊和记者的互动场景,让一旁的老师和家长深感欣慰。
小伊的母亲林女士告诉记者,孩子到6岁时都不会讲话,连最基本的爸爸妈妈都不会叫,在这里接受教育康复进入第三年,现在读大班,基本的交流已经没问题了。“当初都不敢带孩子出门,心理上承受不了,更不愿和别人打招呼,哪怕是别人善意的关心,内心都会深深刺痛。”林女士说,现在带孩子出去很自然了,而且孩子情商越来越高,会主动和别人打招呼,这样巨大的变化,让全家看到了希望,也很有信心,觉得孩子未来会恢复得更好。
和林女士有同样经历的还有徐女士。徐女士的孩子欢欢3—7岁时不会发音、不理人,情况很严重,经过6年的教育康复,现在可以有简单的交流,还会主动和家人对话,邀请家人一起出去散步。徐女士表示,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变化,一遍遍调整教育方案,让她非常感激。
谁能想到,永康市肯纳(孤独症)社工发展中心负责人吴小娇,10多年前也是一位孤独症儿童的母亲,当时,面对康复资源匮乏、社会认知不足的困境,她亲历了无数个辗转难眠的夜晚。凭借坚强的意志和高效的学习能力,她取得孤独症康复相关专业证书,同时成功帮助儿子有效康复,融入普通学校的学习。
“因为淋过雨,所以想为更多人撑伞。”2019年,吴小娇创办了永康市肯纳(孤独症)社工发展中心,一个用爱与专业为孤独症儿童和家庭点亮未来的地方,她也从一位焦虑的母亲蜕变为数百个“星星的孩子”的守护者。2022年应金东区残联邀约,永康肯纳成功孵化金东区肯纳(孤独症)儿童潜能发展中心,常态化开展教育康复服务,受到金东区孤独症儿童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吴小娇看来,每个孩子都有突破的可能,个性化制定适合的方案尤为重要,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变化,老师比家长还要开心,让家长可以看见未来,燃起希望。5年多来,肯纳为400余名孤独症儿童提供教育康复,经过几个月康复,95%的孩子认知理解、语言表达、注意力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近40%的孩子成功融入普通学校就读。
吴小娇的征程远不止于教育康复。她和团队带领孩子们走进社区、走上街头,让他们接触并逐渐融入社会,用行动证明“他们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需要参与社会的公平机会”。她还以孤独症家庭困境为导向,先后组织完成孤独症家长就业、全省“暖星”康复贷款、孤独症儿童康复“暖星”顺风车、“暖星”助农、孤独症家长喘息心理疗愈等爱心活动,切实解决孤独症儿童家庭的实际困难。
当下,身为金华市政协委员的吴小娇,又在积极推进7—18岁孤独症群体康复救助补助政策提标扩面。未来,她将更多地关注孤独症群体的生活、就业、托养等全生命周期的发展,让孤独症群体有更多机会参与、融入社会,促进更多人了解关爱接纳孤独症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