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3版:今日开发区

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智能装备集群作业

金华开发区传统农事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本报消息(记者 胡雅心)昨天,金华开发区汤溪镇不少种粮户在忙着购买各类农资、翻耕平整土地、浸泡种子,为春耕生产提供坚实保障。

“以前我们担心早稻育秧问题,初春时节气温低,气候反复,秧苗容易诱发立枯病、青枯病等,自己搭建大棚育秧,温度、湿度都不好控制,好在‘好乐耕’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创新研发的育秧基质解决了我的难题。”汤溪镇派溪李村种粮大户李玉成告诉记者。

机插秧成长离不开基质,基质育秧自带科学配比的营养、水分、透气孔,可促进秧苗茁壮成长,农民再也不用天天操心。

走进汤溪镇“好乐耕”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机器轰鸣,工人忙碌,育秧基质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加紧备货出货,一辆辆大货车满载肥料等农资准备运往省内20多家主要合作的农事服务中心。

经过多年实践,“好乐耕”农事服务中心科研团队根据浙江水稻生产特点,以牛粪、秸秆等为原材料,经科学配比、发酵处理、灭菌消毒等一系列环节,为水稻幼苗提供一个疏松通透、营养均衡且无菌的生长环境,该育秧基质两年前投入使用。

浙江万里神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博琦告诉记者,他们采用全基质育秧,引进日本东京大学的微生物发酵技术,并采用槽式翻抛对物料进行发酵。目前,该中心日均生产300立方米基质,一年可化解牛粪、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超1万立方米,真正实现“点粪成金”的生态循环。

育秧基质通过全自动生产线完成包装后,源源不断地注入位于蒋堂镇许里村的“好乐耕”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完成全年90万盘秧苗的培育工作,服务半径覆盖金华开发区、婺城区等粮食主产区,服务面积达5万亩。

“去年晚稻育秧时用过,感觉培育质量不错。”李玉成说。今年,他计划种植430亩早稻,3月初就将稻田全部翻耕,等待播种前的第二遍翻耕。首批3600盘秧苗已在“好乐耕”农事服务中心的智能化育秧大棚里进行培育,可满足120亩稻田的播种需求。

春耕时节是用肥用药高峰期,“好乐耕”农事服务中心的全自动化肥料生产线全年生产不打烊,年产能可达8万吨,生产包括底肥、返青肥、叶面肥等各种肥料,既有固体肥料也有液体肥料,覆盖水稻生长的全过程。中心还为种粮户们提供旋耕、施肥、播种、插秧、收割、烘干等全方位服务。

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智能装备集群作业,从精准农业管理到全产业链服务,春耕时节,金华开发区正演绎着传统农事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为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书写新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