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4版:今日开发区·要闻

旅游打卡点+1

罗埠文化艺术中心揭牌

游客在观赏展柜里的年代感老物件

记者 胡雅心 文/摄

3月15日下午,罗埠文化艺术中心揭牌,罗埠镇从此又多了一处旅游打卡点。

走进罗埠文化艺术中心,满满的年代感扑面而来。徽章、水壶、站桶、铜锣、老土布、八仙桌、旧式钟表……各式各样的老物件携带着特定的历史信息与时代记忆,在记录劳动方式变化的同时,也展示了当地父老乡亲真实的日常生活方式。

“一走进来就感觉很亲切。”一样样具有年代感的老物件勾起了参观者郑敏的儿时记忆,“我很喜欢收藏这样的老物件,家里还收藏着类似外形和样式的土布。”在她看来,通过这一平台集中展示当地风土人情、特定的民俗文化,这种方式非常好。

除了各式各样的“老物件”,罗埠文化艺术中心还设立了罗埠历史文化墙,以展板的形式集中展示了罗埠古邑的千年嬗变。展板共分为6个篇章、12个板块,记录了罗埠古镇从史前、先秦到近现代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筹建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文化寻根之旅。”罗埠文化艺术中心筹建负责人傅丽娜介绍,中心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她和团队跑遍了罗埠镇32个行政村,历时半个月时间搜集各式老物件,如从老宅阁楼的积尘中抢救出的带双脸盆架梳妆台,还有九旬老人捐出的嫁妆箱——民国时期妆奁,并策划完成中心的布局、装修等工作,于今年1月竣工。

得知罗埠要建设属于自己的文化艺术中心,朱胜伟、林慧生等不少闯荡在外的当地杰出人士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如今这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5000余件展品,经专业分类后形成红色文化印记区、农耕器具怀旧区、生活家居记忆区、乡土风情纵览区、书画美术鉴赏区、陶瓷工艺典藏区、耕读传家研习区、美学交流体验区、文化艺术讲习区等九大主题展区,大量的实物和民俗文化的内涵相融合,构成了一部立体的乡土文明百科全书。

揭幕仪式上,还有九位专家学者受聘为罗埠文化艺术中心特聘专家。他们中既有美术界、书法界、文化界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高校的文化研究员,将通过生活印记梳理、文物挖掘、文化溯源等多角度解读,以创新展示形式助力文化艺术中心运营,为文化艺术中心的文化建设提供专业建议,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一座文化艺术中心,承载着村民们的乡土情怀。罗埠文化艺术中心联合发起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郑竹三指出,乡愁承载体系包含以农具器物为代表的农耕文明物证体系,承载民众生存智慧与集体记忆,汤溪方言体系等精神文化载体也亟待系统性保护与活态传承。艺术家应以采风创作实现乡土文化转化,推动文化遗产焕发现实价值与时代意义。

近年来,在开发区党工委的指导下,罗埠镇加快发展脚步,以“茶味慢生活,商埠繁华地,运动健康行,小镇生态居”为定位,深化“来罗埠 宽慢嬉”文旅标识,主动抢抓机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和资源,打出文旅特色品牌,进一步提升罗埠文旅辨识度。而今,这座文化艺术中心无疑又是一个新的旅游打卡点,让罗埠乡村旅游的业态更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