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发展轴 走好共富路
盛游
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建设“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正成为浙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的新发力点。
就这项工作而言,金华有一定基础。如县域产业特色鲜明,为发展轴上的产业选择提供了丰富的多样性;探索多年的“山海飞地”协作、“百镇共建强基”工程等,也让资源跨区域配置有了经验借鉴。
然而也要看到,我市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要素流动“肠梗阻”、产业协同“低小散”、公共服务“温差大”等矛盾仍不同程度存在。如何借力发力,让发展轴从“物理连接”转向“化学融合”,从“局部突破”迈向“全域共兴”,仍须以更高站位、更活机制、更新模式破题攻坚。
比如,打通“要素链”构建发展资源对流的新通道。在县域范围,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的流动“惯性”,通常是从村镇向县城聚集。建设发展轴就要让这种流动变成“多向互动”,通过制度设计,让土地、生态、文化等资源转化为可定价、可交易的发展资本。像武义试点的“土地银行”,就是将分散的林地、古宅整合估值,吸引社会资本联合开发康养项目,让村民从“资源沉睡”中得以“持股增值”,这正是以市场化思维破解要素错配的启示。
又如,锻造“产业链”打造发展梯度协同的新生态。金华每个县域几乎都有特色标签:义乌的商贸、东阳的影视、永康的五金……如今的关键,是如何让这些产业基因在发展轴上“裂变生长”,改变“县城一枝独秀、镇村低端配套”的局面。
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是“县城定主题、镇街承外溢、村庄供场景”。例如,东阳横店影视城将道具制作环节下沉至湖溪镇,依托乡镇成本优势形成专业集群,同时引导周边村庄开发古村落拍摄基地,让村民从群演转型为场景服务商。这种“微笑曲线”的县域版本,既能避免同质化内卷,又能让发展轴的每一环都产生共富效益。
再如,织密“服务链”创新发展普惠共享的新模式。建设发展轴,除了经济考量之外,公共服务的一体化亦是题中之义。毕竟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群众,共同富裕最亮的底色也是民生福祉。如义乌的“教育联合体”做法,推动了城区名校与山区学校共享资源,通过“名师走教”“课程共享”等方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多多尝试类似实践,更能为城乡融合发展增添以人为本的内涵。
从“地理轴线”到“共富通道”,发展轴建设大有可为。以要素重组推动资源增值,以产业重构释放协同红利,以服务重塑促进机会公平,定能让更多主体在发展轴上各展其长、美美与共。
金报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