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人文

卢顶风:他用鼓词唱故事

记者 郑宇恒/文 张辉/摄

永康鼓词起源于宋代南下的曲子词,俗称“唱古事”或“唱故事”,因旧时的艺人多为盲人,又被称为“瞽词”或“盲词”。永康鼓词用纯正的永康方言演唱,唱腔曲调丰富,表演抑扬顿挫,鼓点张弛有度,主要流行于永康及周边武义、磐安、缙云等地。

卢顶风出生于1947年,是永康市芝英镇西卢村人,传唱永康鼓词60余年,在近日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就有他的名字。

学艺 60元钱与10担柴的学费

“卢老师不会说普通话,我来给你们做翻译。”郑繁荣是卢顶风的徒弟,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卢顶风家中。

换上长衫的卢顶风表演了一段鼓词。只见他右手敲击盆鼓,左手挥竹夹板,用永康方言唱道:“左云罗纱气千秋,白云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珠球。远看西北三千界,近望江南十二州。西湖美景看不尽,天缘有分再来游……”

“这是诗句‘摊头’,多在正本鼓词开始前演唱。”郑繁荣解释。

随后,卢顶风演唱了《十美图》选段。记者听不懂其中含义,但在他中气十足的唱腔中,感受到了音乐的节奏与韵律,以及一位老艺人深厚的功底。

卢顶风3岁时因患病失明,村里为了让他以后能有一门营生,1959年出资60元让他去学习鼓词。“我的师父叫徐友,是比较有名气的鼓词先生。我第一次学了6个月,后来又搬了10担柴火送去做学费,继续跟他学。”卢顶风在两年后学成出师,开始独自靠唱鼓词谋生。直至娶妻后,他每次去演出就有了同为盲人的妻子陪伴左右。

与其他曲艺不同,永康鼓词不需要特定的舞台,也不受场地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演唱。过去,听鼓词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每年农闲时节,卢顶风就会收到附近村庄的邀请,他往往沿着土路步行前往,最远的一次用了一天时间,走到武义县茭道镇表演。

“一般都是在晚上唱的,每次要唱3个小时左右。有时候故事比较长,要好几天甚至半个月才唱完,吃、住都在村民家里。”卢顶风说,为了吸引观众下次再来听,鼓词艺人会把故事停在最精彩的地方,等第二天再接着唱。这就如章回小说中的“且听下回分解”,设置了一个悬念。

守艺

结合时代自创唱本

永康鼓词的传统唱本,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宣扬除暴安良、保家卫国、伸张正义、打抱不平、乐善好施等价值观,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来听鼓词咯。”卢顶风在唱鼓词时吸引了一群村民,他们搬出板凳,围坐在一边。

村民应敏浩今年63岁,小时候住在卢顶风家隔壁,他总与同村的好友熬夜听鼓词,结果第二天起不来,只能急匆匆赶往学校。他说:“‘忠良善德总有后,野蛮刁徒无出头。’鼓词里唱了很多道理,让我们知道要做什么样的人。”

卢顶风会唱30余部长篇鼓词。“我们学鼓词时,就是跟着师父唱,要把词、曲都记住。后来我根据听到的故事自己编鼓词,再与同行交流、学习,会唱的故事就更多了。”他说,鼓词介于有调没调之间,没有统一的唱法,但有喜调、悲调、怒调、对话叙事和叙情的水平调四种唱调,鼓词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调,把唱词编进去。

从艺后,卢顶风一直顺应时代变化,守着鼓词这个行当。他不仅演唱传统鼓词曲目,还曾根据样板戏改编《红灯记》《沙家浜》等鼓词;如今,他将鼓词与民间传说相结合,演唱《香山传》《南游传》等鼓词,依旧活跃在鼓词演唱舞台。

传艺

培养永康鼓词新传人

近几十年来,永康鼓词艺人的数量急剧减少,上世纪50年代,老艺人尚有百余人,上世纪80年代仅剩60余人,进入21世纪以来,已不足20人。

2014年起,永康市文旅部门以视频和音频的方式记录鼓词艺人的演绎,整理出版4本鼓词经典唱本;同时开办鼓词传习班,邀请老艺人授课,卢顶风就是其中一位老师,他说:“现在我每年都会教三四十个年轻人唱鼓词。”

陪同记者采访的郑繁荣是个80后,在企业从事财务工作,师承卢顶风后,也参与了鼓词经典唱本的翻译与整理。“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听鼓词,会专门买录音带跟着唱。后来跟着卢老师从‘摊头’开始学,一直坚持到现在。”

此外,卢顶风还参与“西津纳凉唱鼓词”活动,在永康的西津桥上,与其他老艺人轮流演唱鼓词,既让老年人重温昔日熟悉的曲调,也让年轻人领略永康传统曲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