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横店微短剧 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研究院
近年来,微短剧凭借制作成本低、内容轻量化、传播分众化等特征,迅速发展成为具有独特艺术形式、业务模式、传播方式的新兴网络文艺样态,受到观众的强烈关注和业界的极大追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内容同质低俗、偏离主流价值观等问题。本文从推动横店微短剧高质量发展角度入手,总结当前微短剧发展情况,分析面临的问题挑战,提出推动横店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当前微短剧整体发展情况
1.微短剧发展背景。微短剧从2021年开始迅速崛起、持续爆发,创造了一个潜力可观的文化消费新空间。探究微短剧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抢占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红利期。据统计,网络视听用户规模从2020年的9.4亿增长到2023年的10.74亿,观看时长从2020年的100分钟增长到2023年的180分钟,50.3%的网络视听用户观看过微短剧,其中年轻用户占六成,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为微短剧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二是把握了经济态势回升向好阶段的新机遇。微短剧具有明显的“口红效应”经济学特征,“解锁一集仅需0.9元”“9.9元看全集”等收费广告宣传符合大众低消费的心理预期,同时“爽感”的剧情让观众在碎片化时间里,体验到了传统影视作品无法提供的新奇代入感和想象性满足,也很大程度上让观众在社会结构性压力下,找到了纾解社会情绪的“解压阀”。
三是抓住了影视行业减量提质的窗口期。受疫情影响,传统影视企业纷纷通过收缩项目数量降低投资风险,因此微短剧凭借成本低、制作周期短、盈利模式创新等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形成庞大的消费群体,拓展了文化消费新场景,也为产业链各环节的从业人员提供了更广泛的就业机会,导演、编剧等专业高校毕业生有了更多“小试牛刀”的机会,曾经的“路人甲”一跃成为微短剧中的“男一女一”。据不完全统计,每天有近100个微短剧在横店拍摄。
2.当前微短剧发展规模。从备案数量看,国家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21年微短剧备案数量为398部,2022年为2775部,2023年为3574部,2024年为2653部。从产业链看,上游为内容来源,由IP版权方、网文平台等组成,约有企业1.7万家。中游为内容制作,由多类型影视制作企业和MCN机构等组成,约有企业22.9万家。下游为内容分发,由投流公司、播放平台等组成,约有企业6.9万家。从市场规模看,今年3月发布的《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市场规模为505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2025年预计将达到634.3亿元,2027年预计达到856.5亿元。
二 当前微短剧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从微短剧的内容来看,存在情节低俗、内容浅薄、艺术文化价值不高等问题。以流量为驱动的叙事模式和投流模式,导致微短剧对内容质量关注度不高,且有限的剧集时长也决定了其必须删除复杂模糊的情节,较低的制作成本又决定了其必须跟风“霸总”“战神”“重生”等火爆题材以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为吸引观众观看,将当前社会存在的职场矛盾、婆媳矛盾等夸张化、扩大化、极端化和标签化,再通过以暴制暴、快意恩仇产生爽感,无形中煽动了恨意、激化了对立、制造了冲突,向社会传递着扭曲的价值观。
2.从微短剧的产业链来看,存在盈利模式单一、收益分配失衡、付费规则不透明等问题。微短剧采用的是 “To C”营销模式,盈利关键就在于吸引观众充值付费收看。独特的付费收看模式导致其必须在短视频平台上开展持续高强度的投流,依靠平台的精准算法体系进行精准推送,投流成本普遍占收益的九成左右,部分小程序类和独立App的不规范带来的付费规则不明晰、消费维权困难、青少年模式功能缺失,导致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问题频发。
3.从微短剧的当前发展方式来看,存在“唯流量至上”、成熟有效的监管机制尚未形成、“微短剧+”融合创新路径仍处探索阶段等问题。微短剧的盈利模式决定了其必须按照用户思维去生产创作,主动迎合观众浅层次的文化需求,也形成了以流量思维主导的“快消品”生产模式。面对微短剧发展乱象,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一系列监管举措,划出了明确的红线底线,但在引导推动微短剧从依赖流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促进多业态融合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
三 推动横店微短剧
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微短剧正处于由乱到治转向由治及兴的特殊阶段,迫切需要横店真正挑起大梁,加快探索、加快破局,为全国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横店模式、横店经验,加快形成新时代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的竞争优势。
(一)聚焦优化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完善全产业链
1.强化优质内容供给。强化对微短剧企业特别是平台企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政治引领,引导企业树立“内容为王、题材制胜”理念,创作生产更多激励人民群众永葆积极向上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的精品微短剧。加强创作规划引导,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文联、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和高校、研究机构等对接合作,设立横店剧本创作指导中心,引导微短剧树立正确创作方向,强化导向方向把关,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积极组织推荐优质微短剧参加“五个一工程”奖、网络视听精品创作传播工程等活动,助力精品内容加速涌现。
2.加强人才集聚培养。教育引导从业人员强化使命担当,加快影视之家(欧洲小镇、三村创作基地)等人才重大平台建设,吸引青年编剧等到集聚区开展创作创业。积极组织青年导演、编剧、演员等参加国家广电总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推荐优秀青年导演、编剧、演员等纳入“新时代青年视听文艺骨干培养计划”。深化与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的战略合作,聚焦微短剧建立各环节各工种技术人才培养机制。
3.加快推进影视和新技术融合应用。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研究应用,做大做强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华东创新中心,针对微短剧开展技术和服务标准制定,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在微短剧生产创作过程中的转化应用。鼓励支持影视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加快推动内容生产模式和盈利模式变革重塑,不断开发新的消费空间。
(二)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探索建立服务和监管协同机制
1.提升基地拍摄等要素配套服务功能。根据微短剧场景需求特点,着力开发一批、改造一批、托管一批专用拍摄场景,满足剧组多样化拍摄需求。进一步完善微短剧剧组拍摄全流程服务体系,优化调整场景使用价格,简化场景使用流程,着力增强服化道等拍摄配套服务。
2.优化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深化“横店出品”战略,深刻理解和把握微短剧的“公共媒体”属性和“视听节目”特征,依托横店网络影视剧审查分中心,建立健全适应微短剧特点的涵盖策划、创作、生产、传播、知识产权保护等全周期文艺精品服务机制,逐步构建完善重点微短剧全流程保障和闭环服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影视业法治中心作用,为微短剧侵权纠纷、演员权益保障等提供法律援助,同时开展海外法律法规和政策研究,助力企业增强维权意识,为微短剧海外制作发行业务拓展“保驾护航”。
3.强化行业自律。谋划成立横店微短剧行业协会,制定微短剧行为规范、统一标准,通过发布行业自律公约、公益倡议书等方式,凝聚行业共识和力量,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全面落实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和微短剧专项监管治理相关举措,持续唱响《横店宣言》,借助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大会等重要节会,对优质微短剧企业进行表彰通报,推动“文荣奖”设置“优秀微短剧”奖项,激励优秀微短剧创作生产。
(三)聚焦融合业态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1.做强微短剧企业链。谋划制定适合微短剧企业特性的扶持政策,吸引集聚一批优质合规微短剧企业、网文公司、MCN机构等,推动微短剧企业和入区长视频平台企业、传统影视企业开展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着力提升微短剧的整体品质,开发长视频衍生微短剧,延长影视IP的生命周期,构建长短视频企业协作配套、融合发展新格局。
2.做大“微短剧+”文章。充分运用好微短剧广阔的故事承载能力和创作空间,深耕“微短剧+”,积极引导微短剧企业参与“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促进微短剧与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线下经济等交融交汇、相互赋能,以新技术新业态打通和创新消费场景,进一步延伸微短剧产业价值链,更好将流量优势引导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持续促进微短剧供需结构优化升级。
3.提升微短剧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全面贯彻落实商务部、中宣部等《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引导微短剧企业创新叙事方式,做好“本土化”适配,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推动微短剧企业和九州文化、点众科技等开展合作,借助其海外剧场平台开展微短剧创作和出口,不断培育出口竞争优势。积极组织优秀微短剧企业参与“视听中国”工程、“网络视听国际传播计划”等活动,不断拓宽国际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