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如愿海葬
生前用亲身经历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
记者 赵如芳
“父亲,您一路走好!”3月20日下午2时多,王勤强忍悲痛,将父亲王受盟的骨灰放进茫茫大海,帮他实现了海葬的愿望。
王受盟出生于1930年,建德人。1951年3月参军,同年8月奔赴朝鲜,系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4师101团2营4连1排1班班长,参加了金城防御作战中的“618高地”反击战,荣立三等功1次。20世纪70年代,他转业到兰溪,曾在兰溪七里坪农场、民政局、福利院等单位任职。
“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到兰溪多个小学讲过抗美援朝的故事,用亲身经历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昨日,王勤告诉记者。
在朝鲜战场,王受盟英勇机智,与战友一起坚守阵地,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战歌。
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投入金城防御作战,其中一个目标是“618高地”,由101团进行反击。敌军在高地上筑有20个地堡,并以交通壕相连通,外围还有两道铁丝网和大量防步兵地雷。1952年9月6日,101团对“618高地”进行了猛烈的炮击,几个连轮番上阵。轮到王受盟所在的4连上阵时,他们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白天,敌军火力太猛,王受盟和战友就退回坑道,晚上再进行反击。
一天,在阵地的山坡上,传来呼喊声,王受盟一看,是同乡战友汤青青。炮弹炸起来的土石把汤青青的身体埋住,只剩下头部露在外面。当时,王受盟与汤青青隔了一条山沟,敌人的炮火正猛,他过不去。后来又一发炮弹打在汤青青不远处,汤青青壮烈牺牲。一块豆大的弹片则打进了王受盟的眉骨里,这块弹片一直没有取出来。还有一回,排长让王受盟带一名四川籍的战士去向连长汇报战斗情况。连指挥所设在一座山的背面,到指挥所要翻过一座山头。他与战友快要爬到山头时,突然一阵机枪声响起,四川籍战士中弹牺牲,王受盟则快速向山下滚去。爬山的路被敌军用机枪封锁了,他就改从山的侧面绕过去,终于到达连指挥所,完成了任务。
因为在战斗中表现英勇,王受盟荣立三等功。
转业后,王受盟在兰溪勤恳地工作,服务地方发展。“父亲总是教育我们,要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尽可能关爱老兵。”王勤回忆道。多年前,王受盟就立下遗嘱,百年之后举行海葬,不占用国家土地,家人纷纷支持。去年11月22日晚,王受盟因病去世。家人尊重他的遗愿,将骨灰暂存。今年3月20日,兰溪举行清明海葬暨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缅怀纪念活动,王勤作为代表发言:“父亲说,大海就是生命的摇篮,也是最好的归宿。他将以另一种方式将自己融入到每一滴海水中、每一朵浪花里。”
当天,海葬船带着30多户家庭来到海面上,王勤手捧菊花,悲伤痛哭,当父亲魂归大海后,她声声呼唤,希望父亲在无尽的波涛中找到永恒的平静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