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六进四 奉献是福
——记全国劳动模范王华新
潘江涛
一
乙巳仲春,金华江畔,桃红柳绿。
刚从云南归来的王华新把我领进寓所,拿出两只茶杯冲了冲,又撕开一包茶叶,往杯中丢进一小撮,倒进热水递给我——茶叶是农家常见的烘青,已在热水中慢慢舒展开来。只是,我有些纳闷,王华新是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的金华名人,怎么对茶叶没一点讲究呢?
在我胡思乱想之际,王华新已端坐在我对面,等我抛出话题。从事新闻采访时,这样的场景不计其数,却从不曾有今天这样仓促——没读过背景资料,又没深入做过功课,只能直奔主题:你获得的荣誉这么多,都是怎么得来的?
显然,王华新亦没料到我会这么直截了当。他想了想,呷了一小口水,避而不答,却说他们义乌有一句古话,叫“出六进四”。
王华新解释道,“出六进四”既是一种商业策略,又是一种人生智慧,意思是说:在生意场上,自己只留下四成的利润,而将六成的利润让给合作伙伴,体现一种“舍得”精神;在人际交往中,主要指为他人着想,宁愿自己吃亏一点,亦要让对方受益。
我明白了,“出六进四”的实质是“奉献”。因为这种表面上的损失,能给人带来长远的好处。
二
王华新是义乌佛堂倍磊村人,1963年11月出生。1984年7月毕业于浙江林学院经济特产专业。
1987年4月,王华新从武义百花山林场调到金华市农科所,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传统农业只局限于粮油种植,经济收入较低,不少农民想多种经营,发展水果种植。
金华是黄土丘陵,适合种植什么?王华新跑遍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果树研究所,又自费引进国内外葡萄、李、桃、樱桃、枣等优良水果新品种,帮助有意种植的农户耕好试验田。一切从零起步,一步一个脚印抓试验。
那年月,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王华新下乡辅导,不仅没有出差补贴,就连交通费也不能报销,只得依靠那辆嘎嘎作响的老式自行车。
记得一个冬日的下午,寒气袭人。王华新骑着自行车,到赤松大源村指导农户修剪樱桃。一路骑去,路面薄冰被车轮碾压得吱吱作响,前头那个长长的陡坡无法骑行,只得下地顶着寒风,推着自行车一步一步地往上走——刚开始,手脚被冻得麻木,后来又浑身出汗。山风吹来,忍不住打了一个寒战。返回途中,天色已晚,王华新因急着赶路,便想骑行通过山坡。不想,一个急刹,车轮打滑,他重重地摔倒在地,手掌和脸颊都挂了彩。回到家中,妻子见状,既心疼又埋怨。
王华新的妻子是医院的护士。有天下午,临近下班,王华新忽然接到一农户电话,说是葡萄叶子发黄脱落,心里很是焦急。王华新二话不说,骑上摩托车就赶了过去,等事情处理好回家,已是晚上9点——屋里黑灯瞎火,安静极了。王华新心里咯噔一下,才想起妻子晚上值班,叫他去学校接女儿的。他心急火燎地赶到幼儿园,只见女儿蜷缩在传达室,满脸泪痕地睡着了。传达室的保安不停地唠叨,说哪有你这样的爸爸,竟然把女儿给忘了,孩子的喉咙都哭哑了。王华新心疼女儿,亦暗暗地流下热泪。
“移动通信这么发达,幼儿园为何不给你打个电话呢?”我听得纳闷,便好奇地问他。
王华新回答,那时还没有手机。等到有了手机,更多的时间亦被水果大户占用。特别是葡萄发芽到采摘这段时间,每天接到的电话,多得数也数不清。有些农户一打就是半小时,长的甚至超过一小时。“家人有事打我电话,说不上两三句,就被我硬生生地掐断。因为又有其他农户来电了。难怪老婆嘲讽我:你是书记还是市长啊,忙成这个样子?”
“忙”是王华新的生活常态。那天是周末,他带着已放暑假的女儿回义乌老家探亲。出门不久,就接到塘雅一农民的电话,说他正在田里打药,发现已经坐果的葡萄病得不轻,问王华新能否帮忙看看。那片葡萄园,王华新去过的,虽说顺路,却要拐个大弯,来回一趟至少也得一个多小时。王华新只回答“好的”,便驱车前往。一到田头,他便猫腰钻进大棚,仔细地看了看,断定是“霜霉病”。因为病重,只能靠药剂打压。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下发病时间、建议采取的措施等等。等他回到车上,身上的衬衫早已湿透。女儿问他忙活了一个上午,连一口水也不曾喝过,为了啥?王华新说,将心比心,如果我们也是种植大户,碰到这种临时救急的难事,也不会准备矿泉水啊。
三
回想当年,国内许多权威专家认为,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气候条件,金华都不适宜种植葡萄。
王华新不信这个邪。他以农科所试验田为依托,带领科研团队先后引进60多个葡萄新品种——年年试验,岁岁筛选,虽然能在金华推广的只有少数,但他的努力令同行刮目相看。
金华葡萄产业从无到有,从量少到市场饱和,只用了20年时间。一大批原本一窍不通的农民,如今都成了葡萄种植能手。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八婺大地但凡种植葡萄的地方,王华新都去讲过课,有问必答,不厌其烦。他还兼任浙江省果品生产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专家、金华人民广播电台对农广播农技专家、浙江师范大学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指导老师、金华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家服务团成员、磐安县科技特派员,经常被邀请到江苏、江西、温州、台州、丽水等地讲课,场场爆满。
王华新是个闲不住的人,白天不是在教室培训授课,就是在果园调研指导。一到晚上,便静坐桌前,取出记录本,比对分析试验数据,提炼总结心得体会。一旦发现问题,连夜查找资料,寻求对策;碰到疑难,就向国内知名专家电话请教——落花落果、产量不稳、果粒不匀、糖度偏低等生产难题,都被王华新一个个攻克。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王华新对症引进无公害安全药剂,组织开展大田比对试验,引导种植大户采用大棚设施栽培新技术,有效防范病虫害多发,农药喷洒次数亦减少了一半。
人勤春来早,笔勤收获多。30多年来,王华新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2篇,编撰出版专著4本,参与主持课题26项,荣获市级以上政府表彰成果20项,其中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项,省级奖励5项,被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四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我设定“王华新”“葡萄种植”“培训咨询”3个关键词,好奇地问了问AI,DeepSeek瞬间给出答案:有记录的咨询达12000多人次。
人工智能已融入我们的生活,搜索计算功能已超乎人类想象。只是,受过王华新恩惠的,又何止这个数字呢?
被人“记住”是幸福的。在人生道路上,王华新始终对原金华市农业局纪委书记金清明心存感恩。原因是有个春天,金清明到塘雅调研春耕生产,参加座谈会的代表(好多还不是葡萄种植户)众口一词,说起王华新的点点滴滴,是老百姓信任的农技人员。金清明把这一情况带回局里,向主要领导作了汇报。
那段时间,恰逢农口系统推评市级劳动模范,王华新也因此脱颖而出。打那以后,王华新获得的荣誉就像果园里的鲜果,一茬一茬地挂满枝头——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
汗水结出幸福果。2010年王华新应邀到昆明授课,觉得云南的气候条件能种出比金华成熟期更早、品质更优的葡萄。归来之后,他鼓动金华及其台州、温州等地一些条件好的种植户前往云南发展。
没想到,云南各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与“春城”昆明差异太大,不少浙江老乡“开着宝马去,光着脚丫回”,打电话请教王华新“怎么办”?
解铃还须系铃人。2017年4月,王华新响应省委、省政府“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号召,激流勇退——有人说他聪明,有人为他惋惜。王华新却不管别人的议论,经过短暂休整和充分调研,只身前往云南,担任浙商葡萄协会秘书长。他以建水县为根据地,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南庄镇干龙潭200亩葡萄基地,创建试验园,把原先种植的“夏黑”改接为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新品种。经过几年努力,王华新彻底解决了南庄镇“促早栽培”中花芽退化、产量不高、僵果严重等难题。
如果说信誉是无价的广告,那么信任便是无声的招牌。去云南种植葡萄的浙江老乡纷纷到王华新创建的葡萄园参观考察——看在眼里,服在心里,高价聘请王华新当他们的技术顾问,却被王华新婉言谢绝。他说:“我这辈子从没收过一分钱的专家费。如果有需要,可随时前来咨询,我会一如既往地为大家服务。”
俭朴的日常生活,坦诚的处事方式,求实的科研态度,王华新以自己的“模范”精神影响和感染了当地群众。仅用3年时间,云南建水县葡萄种植面积从2万亩发展到近10万亩,被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授予“中国最早成熟优质葡萄第一县”。
至此,王华新二次创业圆满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