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民生

出院前约旦外商还有个任务——

给老家医生拷贝手术录像

本报消息(记者 龚喜燕 通讯员 谢蕊)“中国医生的技术真的很厉害!我要发在我的Facebook上!”得知手术成功可以出院的消息时,来自约旦的外商Haithan(汉森)迫不及待要与主刀医生——浙大四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楼炎波合影,并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媒体上。

今年年初,汉森突发腹痛,深夜前往浙大四院急诊就诊。经检查,医生发现他的腹腔干周围可能存在壁间血肿,怀疑是腹腔干夹层动脉瘤。这是一种严重的血管疾病,医生建议汉森在完善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后,进行手术治疗。

听到需要手术,汉森有些担忧,决定先按照原本的行程回国。“我想回家乡,找我熟悉的医生看看。”没想到,回国就医之旅一波三折,“在我们当地的医院换了两个团队,做了两次手术都没有成功。”

“当地医生告诉我,他们没做过这种手术,尝试了好几次都没能放进支架,不得不中止。”

得知汉森的手术不顺利,他在义乌的翻译成成建议他来中国治疗。“我的家人也得过类似的病,是楼医生做的手术,效果很好,你一定要回义乌试试!”

在成成的帮助下,汉森联系上了楼炎波医生。了解病情后,楼医生给汉森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们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功案例,有多种不同的技术方案应对各种复杂病情,可通过微创介入手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家人的陪同下,汉森再次踏上前往义乌的航班。2月24日,汉森来到浙大四院血管外科就诊,楼炎波团队为他制定了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随后,在血管外科、介入手术室团队的紧密配合下,楼炎波主刀完成了这台高难度的微创介入手术。术中出血量不到50毫升,手术非常顺利。

出院前,汉森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我和老家的外科医生分享了在中国手术一次成功的好消息,他们再三请我帮忙,希望把手术录像拷贝回去,便于他们对着录像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