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鸡鸣山社区借力 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本报消息(记者 金晓英)近日,来自伊朗、尼泊尔、俄罗斯等国家的5名外籍志愿者与义乌市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工作人员一同穿梭在社区餐饮商铺间。他们认真检查灭火器、消火栓和疏散通道,向食客和工作人员发放中英双语消防宣传手册,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尼泊尔籍志愿者王子笑着说:“很高兴为平安义乌出力。只要社区需要,我随叫随到。”
鸡鸣山社区常住人口有3万,这里有30个民族的群众,还有来自74个国家和地区的1388名境外人员,被称为“联合国社区”。面对复杂的基层治理需求,社区巧用多元力量,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子。
消防安全是社区治理的重要一环。社区吸纳外籍人士组建“洋打更”志愿服务队,利用其语言优势助力消防巡查和政策宣传。社区负责人说,这不仅提升了涉外消防宣传效率,还能更好了解外籍经营户需求,营造国际化消防安全氛围。
鸡鸣山社区在省内首创“以外调外”机制,由伊朗商会会长哈米牵头成立“国际老娘舅”工作室。30名来自叙利亚、巴基斯坦等10个国家(地区)的外籍调解员在这里化解涉外纠纷、宣传法律知识。自2016年成立以来,工作室已成功调解330起涉外纠纷,涉及金额9500万元,调解成功率超95%。哈米说:“大家来自不同地方,有摩擦很正常,我们做‘中间人’,事情更好解决。”
社区成立6个自治委员会,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和境外人员议事协商会议。同时组建54支志愿服务队伍,如“小鸣国际管家”“夕阳红”等,协助开展安全巡查、文明劝导工作。
鸡鸣山社区11个居民区中有8个物业小区,分属不同物业公司,消防通道堵塞、垃圾分类不规范等问题时有发现。今年社区设立物业联盟,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明确工作机制,选树“公益之星”。义乌市星城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每周消防安全交叉检查,能精准帮助物业公司查漏补缺。
一系列举措成效显著,2023年社区荣获义乌市“平安示范社区”称号,2024年其国际社区治理入选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