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倪仁吉逝世340周年
她为何让三地念念不忘
记者 孙媛媛 文/摄
1685年,才女倪仁吉离世。340年后,在她的出生地兰溪市梅江镇倪大村,作家、画家、研究者、村民以及各界关注她的人济济一堂,围绕倪仁吉的一生展开研讨。有意思的是,研讨会的主办单位是义乌市、浦江县和兰溪市三地文联,并且在此之前,义乌和浦江两地已相继举办类似研讨会。
倪仁吉究竟是怎样一位奇女子,在她逝世300多个春秋后,关于她的自发性研究依然层出不穷。研讨会上,兰溪市政协副主席陈兴兵说:“倪仁吉是三县市共同拥有的历史名人资源,兰溪是其出生地,浦江是成长地,义乌是成名地。三地联动能更好地挖掘故事、弘扬文化。”
集诗书画绣于一身
回顾倪仁吉的一生,的确串联起关于兰溪、浦江、义乌三地的故事。
1607年,倪仁吉出生于父亲为官的江西吉州,后随父归家。家里是浦江通化(现属兰溪倪大村)的名门望族。“一门双进士”的荣耀格外亮眼,其父倪尚忠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曾任江西省吉安府同知,她的兄长倪仁祯则是明朝崇祯年间的进士。
讲起倪仁吉,很多人会提到她“白首完贞”59年的深情。17岁时,她以“全堂家私”陪嫁,风风光光地嫁到义乌大元村。遗憾的是,夫妻俩恩爱不过3年,丈夫吴之艺病逝。在之后的岁月里,她尽心尽力侍奉婆婆,还将三房大伯过继来的三个孩子抚教成人。
康熙十二年(1673),67岁的倪仁吉被立“贞节牌坊”。这个标签,多少掩盖了她更为人敬佩的品格和才情。
单从现在的存世作品就能窥见倪仁吉的才华。她在少女时期便爱作诗,一生笔耕不辍。她多次往返于浦江和义乌两地,以诗描绘沿途风景,记事抒怀。她的《凝香阁诗稿》在清朝时刊印且重刊,时至今日仍由多个出版社整理出版,300多篇诗作情感真挚,诗意浓郁。其中的“山中四时杂咏”以长诗形式咏叹四季景物,层层递进,意蕴深悠。这是她的诗情。
倪仁吉还喜作画,她的作品备受民间推崇,《金华经籍志》记载,“迄今得书画片楮,珍若拱璧”。由于战乱其画作流失严重,如今她的《仕女图》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梅鹊图轴》和《花鸟图轴》藏于义乌市博物馆。义乌大元村吴氏后人珍藏的21幅吴氏祖先画像也出自倪仁吉之手,画像中的人物面容各异,极为传神,为后世留下对祖先的精神寄托。
倪仁吉的刺绣作品更为人赞叹,《金华诗录》记载,“刺绣亦精,能减去针线痕迹”。倪仁吉擅长发绣,这是一种以人的天然色泽发丝为材料进行刺绣的技艺,多为国家收藏珍品或外交礼品。她的作品《傅大士像》早年流入日本,现存于日本国家博物馆,《种树图》则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集诗书画绣于一身的才女,倪仁吉当之无愧,近年来三县市共同开展对她的纪念和研究便不足为奇。
三地同唱文化大戏
研讨会在村中一座名为天宠堂的古建筑里召开,相传这房子是为纪念倪尚忠、倪仁祯父子中进士而建,一块题刻着“进士第”的牌匾挂于檐下。房前,一对面貌模糊的石狮子立于左右两侧,这是倪仁吉故居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实物。
倪和凤是倪仁吉的后裔,为参加这次研讨会,她特意从南京赶回家乡。“村里人都称倪仁吉为‘倪小姐’,我从小就听父辈讲倪小姐的故事,村里出了这么一位奇女子,我们都很自豪。”倪和凤说,倪小姐家厅堂多,她小时候就住在倪小姐家的花厅,常常端着碗靠在这对石狮子上吃饭。儿时,她还见过倪小姐家写有“回避”字样的府衙木牌,可惜这些旧物后来毁于村中的一场大火。
追忆一代才女,有人倡议三地文联联合出版理论文集。也有人提出,传统文化要与现代化传播理念相结合,建议围绕倪仁吉文化开发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文旅产品。
更多人用自己的方式纪念倪仁吉。兰溪市实验中学高级美术教师倪华歆手绘了一组连环画,共18幅,白描手法精细雅致,讲述倪仁吉的一生。义乌作家潘爱娟将对倪仁吉的赞叹“寂寞让你如此美丽”作为自己散文集的书名。浦江人潘小年往返于三县市搜集资料,为《凝香阁诗稿》做校注……
早些年,倪大村建起倪仁吉文化广场。眼下更多的变化正在发生:村里收回旧房子为打造陈列馆做准备,计划从发绣主要传承基地温州大学邀请教授来村里教发绣技艺,还要围绕倪仁吉诗句中的龙池湖开发文旅景点。
浦江县政协文史委原主任何金海认为,义乌、兰溪、浦江三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多有师承关系和姻亲关系,三县市可以倪仁吉研究为契机紧密合作,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延伸至婺学和浙东学派,同唱一场人文大戏。他透露,下一届倪仁吉文化研讨会初定于明年到浦江岩头镇宏亮村倪山自然村举办,这里是倪仁吉后裔聚居地,会务组已启动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