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7版:义乌周刊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优养”

中青年护理员托起义乌“夕阳红”

本报消息(记者 王志坚)每天清晨5时许,义乌市苏溪镇中心卫生院80后主管护士王婷开始为失能老人翻身护理。“精准化护理能降低褥疮发生率,我们的团队去年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0.5%以下。”王婷熟练操作着智能护理床,同步在电子档案中记录生命体征数据。据悉,这样的场景在义乌17家养老机构中已成为常态。

义乌市民政局数据显示,近3年该市持证护理员增长42%,其中35岁以下群体占比从之前的12%跃升至31%,大专以上学历者增加2.3倍。这支年轻化、专业化队伍,促进智慧养老系统操作、康复辅具应用等10余项技术升级。

从“50后60后”到“80后90后”

护理员队伍结构性升级

2月28日,2025年义乌市养老护理、应急救护“双持证”护理员培训班(第一期)在怡乐新村开班,84名学员参加。培训内容包括养老护理基础知识、应急救护技能实操等,参训人员中超八成是80后、90后。3月24日,第二期护理员培训班开班,146名中青年护理员参训,占总数的95%。

培训结束后,顺利通过理论和实操考核的学员获得养老护理员和应急救护员“双证”。

“以前50后、60后是护理员队伍的主力军,现在以80后、90后为主,甚至还有00后,护理员队伍已实现结构性升级。”义乌市民政局副局长崔清兵表示,年轻化、专业化的护理员队伍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技术,不仅能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增强患者的满意度和康复效果,也能加快促进护理行业创新发展,提升护理团队整体素质。

“未来10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必须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养老服务行业。”崔清兵说,接下来将搭建养老提升学习平台,持续扩充养老服务队伍,增强养老护理员队伍整体业务水平,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专业的服务。

新生力量走上舞台

赋能养老事业范式革新

“刚开始亲戚都不理解,说我‘伺候人’没出息。”95后护理员陈智浩如今已是1级养老护理员(高级技师),带领义乌市博雅康养中心养老团队制定发布的《养老机构失智症康复服务规范》已被列为义乌市地方标准。

“看着老人从拒绝交流到主动参与康复训练,这种价值感无可替代。”陈智浩说,在他护理的失智症老人中,有一位曾参与义乌小商品市场建设的“拓荒一代”。“当我用AR技术带他‘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湖清门市场,老人突然清晰地说出当年的摊位编号,那一刻我触摸到了这座城市的记忆。”在他的手机里,存着数十段这样的康复视频。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义乌户籍总人口达93.196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有20.17万人,老龄化率高达21.6%。随着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专业护理员需求激增。为打破职业偏见,义乌创新推出护理员职业礼遇政策:设立技能等级津贴(最高每月1500元)、优先纳入人才公寓保障、开通医养机构职称评审通道。同步开展的“养老开放日”活动,两年内吸引超过300名青年参与职业体验。目前,义乌养老行业在岗的专业护理人员就有600多名。

“年轻护理员带来的不仅是体力优势,更是养老服务的范式革新。”义乌市养老服务协会会长李林俊介绍,目前义乌已有4家养老机构引入智慧养老平台,依托青年团队开发的“云守护”系统,实现应急响应速度提升70%,家属满意度达96.8%。一支以80后、90后为主力的养老护理新生力量,正用专业技能与青春活力,撑起义乌养老行业一片天,让“夕阳红”从“老有所养”到“老有优养”,重塑义乌传统养老行业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