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8日 星期五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24版:锚定高质量力拼全年胜

文章导航

善治为桨 产业为帆

马宅镇:共富路上破浪前行

黄莺村美景

油茶种植

元胡种植

文艺汇演

扫一扫 看详情

记者 卢师慧 通讯员 何飘逸

田野里,新植的油茶苗与茶树在暖阳下郁郁葱葱,编织出生态经济的新图景;施工现场,机器的轰鸣声与建设者的吆喝声交织,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奋进曲线;村庄里,新建的卫生室整洁明亮,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不断,诠释着民生改善的幸福底色……春日的马宅,处处涌动着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东阳市马宅镇坚持党建引领,紧扣“影视外景集聚地、休闲运动目的地、美丽生态大花园”三大定位,以基层治理促民风向好,以产业振兴赋能共同富裕,在三乡大地上书写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答卷。从创新“茶园油茶套种”模式激活土地效益,到推进351国道等重点工程畅通发展动脉,从完善民生服务织密幸福保障网,到构建“三位一体”基层治理体系筑牢平安基石,马宅镇正以蹄疾步稳的姿态,走出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善治共富之路。

产业赋能 蹚出乡村共富路

春日的暖阳轻柔地洒在马宅镇岭山村和宅溪村的山坡上,新栽下的油茶苗与茶树错落有致,嫩绿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马宅镇创新推行的“茶园油茶套种”模式,成为当地生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原本单一的茶园里套种油茶树,巧妙实现了“以短养长、长短结合”。

马宅镇副镇长马旭丽介绍:“油茶树生长周期长,但套种的绿茶、林果短期内就能产生效益。预计3年后,每亩地收入6000元,5年后超过万元。”这种模式不仅让土地得到更充分利用,还为村民带来季节性务工的机会。自今年3月以来,两地已栽种油茶近1500亩、茶苗10万余株,参与管护的村民每天有100余元收入。油茶套种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能有效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将绿水青山变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绿色银行”。

作为生态乡镇,马宅镇不断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将其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和协村,元胡种植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实现规模化发展,去年种植面积突破2000亩,和谐农业专业合作社首次分红就达到3000元/股,带动农户增收超10%。“一亩元胡能卖2万元,采收季可带动300余人就业,人均增收1万余元。”和协村党支部书记沈德海说。目前,当地正在积极构建元胡药材全国产地仓,推动跨省共富标准化交易体系建设,让小小的元胡成为村民实实在在的“金豆豆”。

凭借毗邻横店的区位优势,马宅镇的影视文旅产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屠梁马沁谷影视拍摄基地完成土地流转400余亩,多部影视作品在此取景拍摄,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繁荣。马宅镇还积极探索利用闲置公房、民宅改造室内拍摄场地,以“小场地撬动大资源”,为村集体经济增长开辟新路径。

去年,马宅镇经济发展态势良好,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7765.84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8.44%,规下样本企业四季度增速走在东阳前列。今年,马宅镇计划推进11个新建及续建项目,总投资超4亿元,重点围绕影视文旅、休闲康养、生态经济三大产业布局,力争引进税收千万级项目2个,培育月度升规企业,持续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以产业振兴为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重点工程 筑牢发展“生命线”

连日来,351国道安文至马宅段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

351国道东阳段南接磐安、北连义乌,项目建成后,对推动东阳市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及交通大物流建设、改造和完善国省道干线公路网络、建设区域大路网、促进交通协调发展,将起重要作用。其中,351国道磐安安文至东阳马宅段改建工程(东阳段),起点位于马宅镇七秩塘村朱锡岭隧道出口处,接351国道磐安段,路线向西设置节点工程后山隧道,全长4.186千米。351国道东阳马宅至江北段起点位于马宅下金堂村,终于江北街道,路线全长36.83公里。这条贯穿马宅镇的国道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加强与周边乡镇互联互通,为沿线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

为确保该重点工程顺利推进,马宅镇成立专项工作组,主动对接项目需求,高效完成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线路迁改等工作。目前,351国道磐安安文至东阳马宅段全线无障碍施工中,房屋征迁农户安置工作有序部署。351国道东阳马宅至江北段项目已基本完成12户农户签约工作,接下来将有序开展土地征收农户征地、房屋拆除及安置,保障施工区域无障碍施工。

去年,多个东阳市级重点工程在马宅镇落地开花,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而在杭温高铁建设过程中,马宅镇仅用3个月就完成全线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任务。同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协调服务,及时解决工程推进中的难点问题,确保项目建设“零梗阻”。东阳横店航空物流园线路迁改项目(千祥送F线)已投产运营,为横店影视产业配套升级提供重要保障等。

展望未来,马宅镇将继续以重点工程建设为重要抓手,全力推进351国道施工保障,同步完成杭温高铁(马宅段)环境整治收尾。通过完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网络,马宅镇正逐步构建起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大动脉”,为打造“影视外景集聚地、休闲运动目的地、美丽生态大花园”提供坚实保障。

民生为本 绘就幸福新画卷

走进马宅镇雅坑村新改造的村级卫生室,只见环境整洁明亮,标准化的诊疗设备一应俱全,村民们正在有序就诊。村民王裕祺说:“现在看病方便多了,头疼脑热再也不用跑远路。”这是马宅镇民生工程给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去年,马宅镇投资100万元推进村级卫生室改造提升。除雅坑村外,山店村卫生室也焕然一新,王潭村新增了卫生室,让村民就医更加便捷。

近年来,马宅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幸福指数”的发展理念,从“一老一小”服务到医疗卫生提升,从生态环境改善到文化惠民,多管齐下,不断织密民生保障网,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在“一老一小”服务方面,马宅镇用心用情,筑牢民生服务基石。全镇建成居家养老照料中心、残疾人之家和退役军人服务站,为特殊群体提供精准关爱与贴心服务。去年,累计发放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资金13.8万元,高效完成“金惠保”、居民医保征缴及老年人意外险收缴工作。同时,深化学校结对共建,新建的马宅镇中心小学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当地教育的崭新地标,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越的学习环境。

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马宅镇精心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依托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阵地,组织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和文体比赛,将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文明新风融入日常生活。杨岩村村民杜金娟说:“现在村里活动多了,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越来越有滋味。”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马宅镇同样成果显著。去年,完成32座山塘水库建设,推进污水截流管溢流口整治,水质稳定在Ⅱ类水以上。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常态化巡查柽溪江、木衢溪,让绿水青山成为群众共享的生态福祉。此外,扎实开展土地整治和耕地保护,完成整改5宗,整治土地116亩,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生命线。

今年,马宅镇将在民生事业上持续发力,强化“一老一小”服务集成,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同时深化生态保护,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改善。从老有所养到幼有所育,从病有所医到住有所居,马宅镇正以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书写新时代的幸福答卷。

多措并举 织密基层防护网

日前,在马宅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专职调解员申屠立民在耐心调解一起债权纠纷。这起纠纷历时8年,经过申屠立民的不懈努力,最终成功化解。申屠立民有20余年的调解经验,累计化解矛盾纠纷500余起,涉案金额1800余万元,成为马宅镇基层治理的生动典范。近年来,马宅镇以“精细治理、筑牢安全防线”为目标,通过织密调解网、防控网、责任网,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马宅镇创新推行网格治理“131”体系,面向社会选聘25名退休干部、当地能人担任“网格老娘舅”,覆盖全镇17个行政村和57个网格。这些“网格老娘舅”活跃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用丰富的经验和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化解纠纷。去年,累计调解矛盾纠纷326起,成功率达98%,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马宅镇通过全科网格建设,组织网格员开展流口清查、安全隐患排查,筑牢安全基石,全年火警数同比下降40%,无亡人火灾事故发生。同时,组建禁毒、反诈宣传队伍,走村入户普及知识,建立吸毒前科人员动态管控机制,筑牢社会治安防线。马宅镇还深入推进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和应急演练,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今年,马宅镇将深化“树八婺新风、建善治马宅”行动,重点构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筑底、排查汇集见底、共治联调清底”工作体系。镇级层面坚持每周召开工作例会,对历史遗留问题和隐患问题进行分析研判;村一级定期召开矛盾调解例会,确保问题早发现、早化解。此外,马宅镇将进一步整合公益律师等社会力量参与调解,推动基层治理法治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网站简介 | 公司简介 | 广告刊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