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A+ 跻身前10%方阵
东阳市人民医院:县级医院高水平建设样本
记者 董超毅 通讯员 胡慧哲
3月1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2023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结果,东阳市人民医院以国家监测指标等级A+的优异成绩,跻身全国1588家三级公立医院前10%方阵,创下历史最佳成绩。作为一家县级医院,该院从A序列迈入A+序列,成为全国首批获此殊荣的县级医院之一。这是对医院多年努力的肯定,也折射出其在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中的探索与担当。东阳市人民医院用30多年的积累与创新,走出了一条技术强、管理优、协同好的高水平建设之路。
技术突破
从“镜面人”手术看能力提升
不久前,68岁的洪先生因突发冠心病住进东阳市人民医院心脏外科。检查发现,他是一名罕见的“镜面人”——内脏器官位置与常人相反,这让治疗变得异常复杂。为挽救他的生命,心脏外科主任陈立军带领团队实施了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在心脏持续跳动的情况下完成多支血管重建。手术对医生的空间定位和显微吻合技术要求极高,稍有偏差便可能功亏一篑。术后第七天,洪先生顺利脱离呼吸机,恢复良好。这台高难度手术在一所县级医院顺利完成,令人刮目相看。
这样的案例在东阳市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并不少见,2024年共计完成心脏手术207例,其中冠脉搭桥手术57例,年DRG排名全省第五,年完成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约1000例,技术水平位居全省前列。由陈立军领衔的冠心病动脉搭桥团队获评浙江省“小而强”创新团队,成为全国县级医院中少数能常规开展心脏外科手术的标杆之一。这背后,是医院围绕“稳基础、攀高峰、大力发展‘救心、救脑、救命’技术”战略的持续努力。
医院的技术提升并不止于心脏外科。对标省级医疗机构,医院实施“六个一”学科建设计划,与96个标杆科室建立合作关系,推动技术交流与升级。目前,30个术种全省排名前20,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心脏瓣膜手术、大血管置换等技术处于全省领先水平,生殖中心试管婴儿移植周期数进入全省前10。与此同时,医院优化服务体系,以急诊专科医生为核心完善急救网络,以肿瘤中心建设覆盖肿瘤全过程管理,以医共体专病团队强化慢病全周期服务,形成了“救急病”与“管慢病”相互促进的格局。80%以上的肿瘤患者、90%以上的放疗患者留在县域内治疗,危重症患者无须外转即可获救,东阳因此率先实现90%住院患者县域内诊疗的目标。这一系列成果,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惠及基层群众。
党建引领
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技术能力提升的背后,离不开坚实的政治保障。东阳市人民医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将党的领导融入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院65个党支部覆盖各科室及医共体成员单位,1000多名党员活跃在一线,成为推动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医院推出“党建+N”工程,鼓励党员亮身份、主动作为,并通过党团共建激发活力,带动业务全面发展。2021年,医院创新设立党委党校,面向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及全体职工开展常态化党性教育和政治思想培训,增强队伍凝聚力与使命感。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党员带头冲锋,医院党委荣获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抗疫先进集体”称号。作为浙江省4个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试点单位之一,医院充分利用东阳市委、市政府赋予理事会的职权,健全管理机制,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党委把方向、理事会抓落实、党支部冲一线,这种“党建+治理”的模式,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管理创新
提升效率惠及民生
技术是基础,管理是保障。东阳市人民医院通过质量管控、运营优化、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全面提升运行效能。医院建立委员会、职能部门、科室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委员会制定方向,以结构化制度3.0和年度质量方案为抓手;职能部门推动落实,通过常态化质量管理会议和医务联席会协调工作;科室强化执行,科主任承担第一责任,专管员团队开展日常检查。全流程患者服务链和医护日周月工作链的建立,确保三级查房、术前讨论等核心制度落实到位。医院因此先后获得东阳市市长质量奖、金华市人民政府质量奖,质量数据被省质评办列为全省参照指标。
在运营管理方面,医院早有探索。2002年,率先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打破原有分配模式,拉开收入差距,激发员工干劲。2004年,又引入以医疗增加值为核心的运行机制,摒弃以总收入为导向的考核方式,注重业务拓展与成本控制并重。如今,住院患者平均药费低于全省同类医院55.5%,耗材费降低44.2%,平台运行成本比行业平均低3个百分点,财务绩效位居全省前列。这些举措既提升了效率,也减轻了患者负担。
人才和科研同样是医院发展的关键。医院优化“引育留”链条,每年投入近千万元用于人才培养,建立省级、国家级及境外学习平台,提升专业能力。坚持“筑巢引凤”与“引凤筑巢”并行,成功引进“杰青”“百千万人才”等高端团队。同时,建造两期人才公寓、提供800套“过渡房”,解决员工住房难题,增强队伍稳定性。在科研方面,医院实施“青苗”科研培育计划,与温州医科大学共建医院管理与发展研究院,设立4个院校课题孵化基地,聚焦医工结合、区域医疗健康与大数据等领域。近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级课题及科技进步奖各4项,发表SCI论文272篇,科研实力显著提升。
硬件设施是医疗服务的物质保障。20余年来,东阳市人民医院投入9.7亿元,建成外科住院楼、肿瘤中心、门急诊内科综合楼、手术中心等,总建筑面积达17.5万平方米,成为东阳地标性建筑。新增设备5000余台(套),总价值6亿元,包括PET-CT、双源CT、SPECT-CT、5台DSA等高端设备,为县域患者提供强力支持。新建成的手术中心整合供应、血库、病理、内镜等功能,拥有39间数字化手术室,手术全程可录像,智慧物流机器人提升效率。正在建设的医学生物研究科技大楼则瞄准分子诊断和细胞治疗领域,为未来发展储备空间。
区域协同
医共体改革的“东阳实践”
区域协同是东阳市人民医院的又一亮点。医院将数十年的管理经验融入医共体建设,推行“一家人、一盘棋、一本账”思路,实施“九个一”管理模式。围绕“一核两翼”战略,打造“15分钟医疗服务圈”,全市26家医疗机构纳入紧密型医共体,4家市级医院牵头,近40项管理制度规范运行。创设“地区系数”,向山区医疗机构和一线医护倾斜,确保公平分配,激发基层积极性。设立统一“人才池”,实行集中招聘、培训和调配,建成207套人才公寓,开通5条交通线路,实现“乡下工作、城里生活”。首创全科医生模块化培训,覆盖基层90%常见病,累计培训2488人次,提升基层能力。改革7年来,基层门急诊人次增长102.39%,住院人次上升162.96%,人均薪资提高60%以上,县域医疗体系逐步完善。
未来,医院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技术为支撑,以管理为保障,以协同为路径,推动医疗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双提升,实现县域医疗体系一体化、高效化发展。从县级强到县域强,东阳市人民医院正以扎实的实践,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图片来源 徐嘉玲 姜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