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助力以旧换新更合理高效
□曹晓恒
朋友有辆家用轿车,开了十几年,咨询了几家二手车商,都只给出5000元左右的回收价。刚好碰上汽车以旧换新,各种补贴加优惠措施,差不多能抵3万元车价,得了意外之喜的朋友订了一款近20万元的新车,可谓皆大欢喜。
“两重”“两新”是国家为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而实施的政策组合,消费品以旧换新是“两新”之一,旨在通过投资与消费协同发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为了助推“两重”“两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2024年,金华相继制定印发《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商务领域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操作细则》等,统筹开展汽车、家电、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和家装厨卫“焕新”行动。去年,全市汽车方面收到报废更新、置换更新申请超5万条,家电方面超25万条,全市商务领域共核销以旧换新资金10.8亿元,拉动消费105.3亿元。
消费品以旧换新,既拉动了消费,也助推了经济发展,老百姓得了实实在在的优惠,是一项多赢的好政策。好的政策遇上好的执行,就会呈现1+1>2的效果。而任何一项政策措施,都不可能一出台就完美无缺,需要在执行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迭代完善,达到更好的效果。
比如有的消费者在申领补贴的过程中,发现申领流程繁琐、回收价格评估标准不一等问题,有的补贴申请需要跨平台操作,并且线上线下回收价格存在差异。一方面需要增加宣传力度,拓宽宣传渠道,提高消费者对政策的知晓度。需要解决消费者“模模糊糊”“似乎知道”的问题,让大家建立清晰的认知,对申领流程了然于心;另一方面需要不断简化申领流程,打通不同消费领域、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让程序和App多跑路,让消费者少跑路甚至不跑路。
也有极少数商家存在虚抬价格,“先提价后打折”等变相涨价问题。出于追逐利润的本能,总会有部分商家钻政策的空子。毕竟,马克思说过,“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在保护商家参与热情,提高参与动力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改变“大水漫灌”的做法,采用“精准滴灌”,遴选出更符合条件的商家,通过政策倾斜扶持,让守法商家获得更大回报。
此外,也可以允许中小品牌通过资质审核后加入政策池,增强市场公平性。发挥大数据的作用,通过抓取异常交易消息(如短时间内同一商户高频换新),自动触发人工审查。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套取补贴的企业或个人纳入信用黑名单,限制其参与政策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