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铅币一段史
市民向市博物馆捐赠10枚铅币
记者 郑宇恒 文/摄
“这些铅币蕴含着城市历史,捐赠出去才更有意义。”3月24日,市民罗继仁、罗红伟父子将收藏的10枚铅币无偿捐赠给金华市博物馆。这批民国时期的铅币保存较好、钱文清晰,带有地方铸币特色,为金华城市记忆的拼图补上一角。
81岁“钱”迷 爱收藏更愿意捐赠
罗继仁今年81岁,义乌稠城街道全宅村人,是个远近闻名的“钱”迷,30多年来收藏了上千枚(张)国内外古新钱币。
“我平时喜欢逛古玩市场,遇到样式新奇的钱币就买来收藏。因为货币是流通的,我在义乌也能找到兰溪、绍兴、上海,甚至广州的钱币。”罗继仁说,他开始收藏钱币纯属偶然,后来渐渐成为爱好,有了一枚就想方设法收集全套。
刚开始收藏时,罗继仁了解的钱币知识不多,他专门买了相关书籍学习钻研,还经常请人鉴定,并向老收藏家请教。为了让藏品得到更好保存,他与儿子罗红伟挑选部分铅质钱币,捐赠给金华市博物馆。
记者在市博物馆见到这批铅币,它们大小不一,拿在手中感觉颇有分量。除了一枚六边形铅币出自广州,其他都是金华本土铅币,有几枚刻着“民国二十八年”“民国廿二”等具体时间,对于金华历史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铅币比较难得,很多人不知道它背后的价值,丢在抽屉里不管。这样一来,子孙后代也不知道家里有这个宝贝了。”罗继仁从随身携带的帆布包中取出几十枚收藏的铅币,每枚铅币都被存放在大小匹配的塑料袋中,并附有手写说明,足见他对藏品的珍惜。
铅币研究价值高
填补市博物馆馆藏空白
“收到捐赠后,我们对铅币进行成分检测,发现铅含量均高达95%以上。”市博物馆保管研究部主任周凯说。
铅币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但当时铅币成分不纯,多为铅合金;发展至汉代,流通货币以铜钱为主,汉武帝时期统一货币为五铢钱,铅、铜比例大致为3∶7,本质还是铅合金钱币;五代十国时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铅币,当时铅币中的铅含量已达90%以上;两宋以后经济繁荣,铜钱、金银币、交子等货币形式流通,官方对民间私铸铅币予以取缔。
总而言之,铅币在古代主要有三种用途:冥钱、民间私铸钱和官方铸行的铅钱。冥钱专门用于随葬,形小身薄,文字模糊;私铸钱则由民间混铸,无规范形制与钱文,便于局部小范围流通;官方铸行的铅钱主要在连年战乱、经济凋敝时期,因铜资源缺乏而出现。
铅币虽然熔点低、易磨损、流通性差,但也一样能反映经济社会状况,是揭示货币制度变化与调整的重要文物。
市博物馆对铅币进行整理后发现,其中有民国三十二年金华奇妙香茶楼铅币、民国二十八年壹分诸葛商会暂时流通铅币、民国马涧镇临时通用壹分铅币、民国吴宁宣记伍(元)铅币……一枚枚铅币,是金华民国时期经济发展的缩影,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实物资料。
“本次捐赠填补了市博物馆在铅币实物收藏方面的空白,以后我们会根据研究进度以及陈列计划适时向公众展出。”周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