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稻源 千载婺学 百工艺都
八婺文化标识亮起来
记者 陈浩洋
从万年上山的“第一粒米”,到传承千载的“婺学文化”,再到凝聚一代代金华人勤劳与智慧的“百工百艺”——八婺大地到处闪耀着文化光芒。
日前召开的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高水平建设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动员部署会暨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坚持守正创新,大力实施金华文化研究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打响市域文化品牌,深挖红色根脉富矿,以传承之力赓续文脉、擦亮标识。
加快“上山文化”申遗
打响“万年稻源”标识品牌
走进浦江县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展厅,一行大字映入眼帘:“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题写者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上山文化”代表着浙江万年文化之源。2006年1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金华接续推进“上山文化”保护研究、联合申遗、规划编制、工程建设、宣传推广等工作,努力守护好“上山文化”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去年,“上山文化”的两项重要研究成果分别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进一步确认中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上山文化”在世界农业起源中具有重要地位。
近一年来,“上山文化”还频频亮相高端展陈,赴捷克举办专题图片展览,到摩洛哥举办“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展出,在东京举办“稻作与东方文明”展览……“上山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上山文化”还以多元的形式融入大众生活。去年9月,“上山文化”内容编入全国义务教育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
更令人欣喜的是,去年12月30日,国家文物局更新批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上山文化遗址群”入列其中,拿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入场券”,开启申遗全新征程。
在上山考古遗址公园的东北角,上山遗址博物馆主体结顶、雏形初现。金华市上山文化遗址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上山遗址博物馆展览陈列工程正同步推进,力争2025年底开馆试运行。这里将充分展示“上山文化”作为浙江文化之源和中国一万年文化史重要实证的精彩内容,致力打造“万年中国”文化标识,进一步提升“上山文化”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上山文化”主要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将“上山文化”比喻为“世界稻作文明的第一朵花”。他说:“‘上山文化’是人类文明史在推进过程中踩下的一个清晰‘脚印’。”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申遗推进,这个“脚印”正一步步走向未来。
加强金华学派研究
打响“千载婺学”标识品牌
“万年上山”文明璀璨,“千年文脉”悠远绵长。
清代学者全祖望曾说:“乾淳之际,婺学最盛。”婺学,即金华学派,既是浙学的重要组成,又是浙学的先声之一。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提出“经世致用”治学理念,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讲实理、育实材、求实用”的实干精神,在金华人身上留下深深烙印。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历史文脉赓续行动,深化金华文化研究工程,加强金华学派、婺州南孔文化、黄大仙文化等挖掘研究宣传。
去年9月,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金华千年文脉的重要载体,甲辰年金华府文庙开庙。同时,举办“纪念北山四先生入祀孔庙300周年暨金华山与浙江文化”学术座谈会、“浙学与当代:陈亮思想的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不断提升婺学影响力。
《金华学派研究规划》完成编制、《吕祖谦全书》新书发布、婺学研究成果专题库建成……围绕“今、史、人、文”四大板块,我市系统梳理文化研究工程的研究重点、研究方向和选题规划,系统梳理和阐释婺学的历史和思想精髓,大力推进婺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
同时,我市积极融入全省宋韵文化研究计划,立项《宋韵婺风文化研究》等课题,并联合组建“婺风宋韵”专家团,重点围绕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系统研究阐释宣传宋韵文化的精神内核、形态特征、历史意义、时代价值和传承创新。
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郑春跃表示,聚焦传扬精神内核、塑造标识品牌,今年将继续建强用好婺学(金华学派)研究基地,持续深化金华文化研究工程,推进国家级《吕祖谦道学思想研究》、省级《徐谓礼文书综合研究》和市级《婺学思想史》等项目研究,推出《南宋婺学思想与地方社会研究》《吕祖谦〈东莱博议〉精华评注》等系列成果,推进陈亮文化馆、胡公文化馆等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和金华辨识度的精品成果,不断擦亮“千载婺学”标识品牌。
推进非遗活态传承
打响“百工艺都”标识品牌
2月11日,在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上,一条长达120米的浦江板凳龙在100多名舞者托举下,蜿蜒盘旋、昂首腾飞。此前,浦江板凳龙作为“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八婺文脉悠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如何把“满天星斗”的资源优势凝聚为“众星拱月”的关键胜势?关键在于一体推进文化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传承、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我市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扎实推进八婺历史古迹焕发新活力。如制订绿茶制作技艺“8+N”保护行动计划,做好“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后半篇文章”,重点做好加强古茶场保护、挖掘茶文化资源、培育茶非遗项目、办好茶文化活动、打响茶文化品牌等多项工作。
我市不断深化“人人都是文保员”古村落保护开发利用模式,统筹推进文化名村、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等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推动婺州举岩、永康九狮图、义乌朱丹溪中医药文化等非遗创新发展,努力把金华打造成为有历史、有故事的“诗和远方”。
日前,火腿和金属雕产业入选省历史经典产业名录首次扩容遴选名单,我市共有9个工作室入选2024年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工作室名单。
金华既是文物大市、非遗大市,也是“百工之乡”。数据显示,我市历史经典产业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涵盖金华火腿、中药、木雕、金华酥饼、婺州窑、金华酒、茶叶、金属雕等8个领域,形成“非遗传承+产业融合+品牌集聚”的发展格局。
底蕴深厚的八婺文化,滋养着一代代八婺儿女,熔铸成这片土地的独特气质。置身于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市域实践大场景中,更需要以文铸魂,持续擦亮“万年稻源、千载婺学、百工艺都”八婺文化标识,激发高水平建设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最深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