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我市节地生态安葬引领文明新风尚

本报消息(记者 胡哲南)“我们尊重父亲的遗愿,这也是用最自然和亲切的方式怀念他。”昨日,在武义县万福园公墓,市民施女士选择将父亲的骨灰安葬于一片草坪下,一旁的卧碑上刻着她父亲的姓名,墓地四周环境清幽。

近年来,我市节地生态安葬的形式多样,各地宣传激励节地生态安葬的意见举措不断出台,节地生态安葬理念也逐渐被群众接受。

在市区龙山公墓生态墓区,每块占地仅0.2平方米的“生命里程碑”在花草树木的陪伴下,整齐有序地安放着。“新建墓葬产品都是节地生态产品,致力于打造一座集艺术、休闲、纪念、教育于一体的景观型生命公园。”龙山公墓负责人余小华说。

清明节来临,陆续有市民到龙山公墓祭祀亲友,表达哀思。“我母亲生前就喜欢花花草草,我们希望以这种方式与她告别。”市民周先生说,“龙山公墓生态墓区设计很别致,离家也近,只要想她了,随时可以去看望。”

在武义,让逝者回归自然的生态安葬模式,正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选择。“今年以来,前来咨询草坪生态葬的人明显多了。”陵园负责人施建平说,“草坪生态安葬让逝者回归自然,献花等具有仪式感的殡葬服务,也能让逝者家属感到既庄重又温馨。”

近年来,武义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实施意见(试行)》,倡导和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方式。2018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该县把传统的竖碑式公墓与现代草坪葬法相结合,全面推行公益性草坪生态公墓建设计划。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3.66亿元,推动实现全域草坪生态绿色节地安葬目标,节约用地近200亩。

从2013年以来,义乌大力推广骨灰堂、树葬等节地生态葬法。2014年,出台骨灰堂建设指导意见,该市财政全额保障骨灰堂的建设资金,共计投入2.7亿元。随着工作持续推进,义乌选择节地生态葬法的人持续增多。以今年1月为例,475位逝者家属选择了节地生态葬法,占安葬总量的92.05%。

在义乌市北苑街道福泽园骨灰存放堂,前来祭拜的龚先生说:“如今大家到骨灰存放堂都只拿些水果、点心,献上菊花,表达思念之情。如有特殊情况没时间回来祭扫,工作人员还可以提供代祭等专业服务。”

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探索推广了树葬、壁葬、草坪葬等多种形式的生态葬,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覆盖146个乡镇(街道)的节地安葬设施,有效保障了群众基本安葬需求。近三年来,全市投资8.59亿元建设节地生态安葬设施,节地生态安葬率达到88.53%,有力推动了殡葬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