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次立功为何默默无闻?他为何没有去祭奠牺牲的战友?
走近战斗英雄李富胜
记者 季俊磊 黄晓华/文 张辉/摄
清明前夕,市民李新来到父亲李富胜坟前,添了抔新土。这土是他从温州洞头及台州玉环、一江山岛等地的烈士陵园带回来的,那里安葬着父亲的战友。他对父亲说:“爸,你和战友们终于团聚了。”
本报3月31日刊发《战斗英雄李富胜的功名与隐痛》一文,报道了李新遵从父亲遗愿,前往其战友牺牲地寻访,并到他们坟墓前祭奠。一些市民读完报道,对李富胜既感到敬佩,又充满好奇,想了解更多关于他的故事。记者走进档案室,走访那些和李富胜有关的人们,尽可能还原这位战斗英雄的点点滴滴。
压在资料堆里的赫赫战功
李富胜,出身于山东省临朐县一个贫农家庭。李新知道父亲当过兵、打过仗,但他从未提过自己的战功,直到2002年父亲的追悼会上,悼词的内容让众人大为震撼。
特等功1次、一等功6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10次、四等功10次,3次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但他一直将这些战功深埋心底。
父亲离世后,李新和母亲收拾父亲遗物时,看到了两枚压在箱底的“战斗英雄”勋章,落款是“山东鲁中军区”。由于工作繁忙,李新没有深入寻访父亲的事迹,直到去年退休。
在父亲生前工作过的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的档案室,他找到了父亲的原始手写档案,泛黄纸张上记录的每一笔,都让人热血沸腾。
1944年,鲁中三军分区十二团二营九连战士,一等战斗功;
1945年,鲁中三军分区十二团二营九连班长,特等战斗功;
1947年,鲁中三军分区十二团二营七连排长,鲁中军区战斗英雄、七连一排被命名为“李富胜战斗英雄排”……
纸张上盖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十七师干部管理部”的红章。干部历史功绩表后面,还详细记载了李富胜的英勇事迹,足足写了6页纸。
档案室工作人员说:“以前听局里的老干部提到过李富胜,说他是一位英雄,但大多数人不知道他的详细事迹,这样一位有着赫赫战功的英雄应该让更多人记住。”
特等功是怎样炼成的
“他掏出钢笔和《入党志愿书》交给指导员:‘完不成任务不回来见你,完成任务请你将我转为正式党员’,说完话就跑去了,刚到敌人的壕沟边,被敌人察觉,手榴弹嗖嗖地丢过来。”
这是部队对李富胜1945年6月参加抗日战争讨厉战役中攻打安丘夏坡时的生动记载。
“厉”指厉文礼,系伪“鲁东和平建国军”司令,所部万余人,是日伪在山东的主力。八路军鲁中军区曾集中五个团的兵力及地方武装发起讨厉战役。那次战役,共歼伪军7300余人,攻克据点60余处。
李富胜担任突击班班长,任务是带领全班战士炸毁敌人封锁道路的碉堡。17日夜,李富胜冒着炮火,第一个冲上前去。
“李同志趁机抱着炸药跑上去,抵在碉堡枪眼里,拉了导火索正准备走,敌人用枪把炸药推倒,他又马上摸过去重新放好……轰隆一声炸响,李同志被震倒了。”李富胜的干部历史功绩表上清晰记载了战场上的情况:李富胜从土堆里爬起来,从碉堡附近捡起两支枪,拖着流血的腿往敌人阵营冲去……
那场战斗结束后,李富胜被记为特等功臣,还出席了全团的英模大会,再次被一致推选为团战斗英雄。
自1942年参加当地武工队,李富胜在一次次冲锋中、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杀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104师师长方明胜及老战友何振茂等人的回忆录里,都曾提及李富胜的战斗事迹。
他的名字他的排
李富胜最浓墨重彩的战绩,当属解放战争时期的蓼坞反击战。当时,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堵,李富胜身负枪伤,但始终没有倒下,而是沉着指挥、以少胜多。
李富胜的战友赵友金在回忆录里写道:“那一仗,七连一排被授予‘李富胜战斗英雄排’,李富胜同志被授予军区‘战斗英雄’称号。”这是他第三次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李富胜还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著名战役,战功卓著,也经历了九死一生。新中国成立后,金华剿匪、修建湖海塘水电站、解放洞头、攻占一江山岛……李新生前常听父亲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名党员,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
1952年10月,“李富胜战斗英雄排”与第八连战士到鸡冠山岛进剿,捉拿海匪特务,侦察大陈岛敌情,岂料被数倍于我方的敌人火力压制,13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
已是第八连连长的李富胜因另有任务缺席战斗,“李富胜战斗英雄排”独留他一人。这成为他此生永远的痛。自此以后,李富胜再也没有回过山东老家。他临终前把李新喊到跟前:“我对不起家乡父老,没有把那群十八九岁的孩子活着带回去。”
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
战争年代不怕牺牲、出生入死,李富胜靠的是共产党员的信仰。原35军副军长胡大荣的儿子胡金华接受采访时说:“父亲生前经常提起李富胜,夸他觉悟高,是个英勇无畏的好战士。”
1952年6月,团党委在李富胜的干部评级鉴定报告表上批示:战斗一贯英勇顽强,战场上执行命令坚决,有着舍生取义、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当之无愧的“一英三模”(战斗英雄、锄奸模范、爱兵模范、练兵学习模范)……
1956年,李富胜与10多名原35军战友一起转业到电力工业部新安江水力发电工程局(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的前身)工作,工作后还曾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
“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我们每天都要走十几里的山路去上学,没粮吃,父亲就在山坡上开荒种地,把我们养大。”李新说,即便清贫如此,父亲从来不向组织伸手,更没有拿着功勋主动向组织提要求,默默为党工作。
工作中,李富胜一次次把提干、进城的机会让给了一起转业的战友,送他们离开了大山。李富胜常说:“我已经对不起很多战友了,活着的战友应该尽可能让他们过得好。”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李富胜退休(后改为离休)才搬进县城居住。
李富胜的事迹传开后,有不少媒体闻讯而来,希望能采访李新,让他讲述父亲的英雄事迹,李新婉拒了不少。这次祭扫成行,他答应做一次深入交流,但不忘嘱咐:“实事求是写,父亲或许九泉之下依然不想给党添麻烦。”
这两年,李新跟着孟祥斌烈士遗孀叶庆华一起帮助原35军烈士家属寻找烈士足迹,传承烈士精神。他说:“希望能带动更多人,守望父辈们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