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科院:接力科研二十载 茭白书写富民经
记者 楼冀阳 钟路 文/摄
眼下,浙江本地茭白还未上市,浙江种植大户应潘灵在广东省普宁市的茭白基地内400余亩“浙茭3号”却迎来了丰收。
“浙茭3号”是市农科院水生蔬菜创新团队培育的优质高产双季茭白品种。能在这个时候吃上新鲜茭白,得益于该团队茭白的品种研发和技术创新。
清晨,走进市农科院茭白试验田里,张尚法正手把手教90后科研人员宋瑞琪观察茭白生长发育情况。“这片加盖保温被的双季茭,采收时间可以提前50天以上,茭白产值翻番。”他轻拍着青翠的茭叶,叶片上的露珠簌簌滚落。不远处,团队骨干成员杨梦飞和李怡鹏蹲在田埂上,手机镜头对准茭白苗,将生长数据实时上传到云端分析系统。这支老中青三代接力攻关的团队,用20年时间将江南水乡的水生蔬菜变成农民致富的“金钥匙”,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超50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逾30亿元。
从传统选育到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团队始终保持“土洋结合”的特色:既要分析基因序列,也要坚守清晨5时下田采花粉的“铁律”。“我们给每份种质建了‘电子身份证’,最终检验还得看田间表现。”杨梦飞翻着泛黄的观测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10余年的试验数据。正是这样的坚守,让他们成功育成山区平原皆适宜的优质高产单季茭白“金茭4号”、早熟优质双季茭白“浙茭8号”、中熟优质双季茭白“浙茭3号”、晚熟优质双季茭白“浙茭10号”等新品种。单季和双季齐头并进、早中晚熟配套,有力地促进了国内茭白品种的更新换代,配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冷藏保鲜技术,实现茭白的周年供应。其中“浙茭6号”“浙茭8号”等5个茭白新品种先后入选浙江省主导品种,“浙茭3号”成为全国双季茭白主栽品种,在浙江、安徽、江苏、江西、福建、广东等省大面积推广种植。
“老师教我们看叶识病害,我们教他们用手机App监测数据。”宋瑞琪边说边展示茭白大棚的温控系统。这支“既沾泥土又懂代码”的队伍,还在田间研发出钢架大棚防腐蚀套筒,将设施寿命从3年延长至15年,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农民省下2000元/亩的成本。另外,团队在全国建立13个示范基地,通过“云课堂+田间课堂”,累计培训8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4万份。
夕阳把试验田染成金色,金华市农科院里的这群“土味”科学家们正如田里拔节的茭苗,续写着科技兴农的绿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