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文化

“寻谣计划”走进磐安

唤醒沉睡民谣 重拾岁月美好

85岁的周锡苍老人和83岁的周东如唱响民谣

记者 金晓英

“糖糖糖糖,先生学生对面开糖坊。呱啦松脆芝麻糖、红绿粽子糖。”“东边照照,西边照照。夜里漆黑,光头还好。”“七天七夜下着雪,雄鹰的翅膀不沾一片雪。”这些质朴又充满童趣的民谣,宛如被岁月尘封的珍宝,在时光长河中静静沉睡。

3月29日下午,春雨如诗般飘洒在磐安大地上,为这个宁静的小城增添了几分浪漫的气息。在尖山镇斐湖村温暖的“村小先生”柴火壁炉书吧里,近百名来自各地的男女老少挤挤挨挨,沉浸在一场特别的民谣现场音乐会中。他们跟着乐队的节奏,纵情欢唱。唱着唱着,有人眼眶泛红,悄悄落下泪来,那是被民谣勾起的儿时回忆在心底泛起的涟漪。

这场音乐会是中国音乐人小河发起的“寻谣计划”首次走进磐安。自2018年启动以来,“寻谣计划”如同一颗文化的种子,在全国多个城市生根发芽,走过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一路播撒着热爱民谣的种子。过去7年,团队成员走访上千位老人,从他们记忆的深处挖掘出600余件珍贵的民间音乐样本,并成功让60余首民谣重新焕发生机,在舞台上再次唱响。

在过去一个月,在义乌三玖艺术团老师的助力下,“寻谣计划”音乐人带着一群孩子穿梭在磐安的古老街巷与宁静村落。他们在村口巷尾与老人闲聊,在乡村广场的暖阳下倾听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只为寻找那些被时光封存的歌谣。

音乐会现场,两位八旬磐安籍老人被邀请到舞台中央,带领大家唱响他们儿时的民谣,在专业音乐人的精彩演绎下,古老的民谣焕发出新的活力,宛如穿越时空的使者,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

民谣唤醒心底的纯真

85岁的周锡苍老人,是磐安县万苍乡孔界村村民。孔界村是个只有1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距离县城近一个小时车程,虽地处偏远,却有着最淳朴的民风。3月22日,当“寻谣计划”成员来到村里,周锡苍老人正系着围裙在自家门口干农活,院子门口整齐地堆着一捆捆柴火,处处透着生活的质朴。年轻人上前询问:“爷爷,你还记得小时候唱的歌吗?”老人看着年轻人,微笑中带着一丝茫然。原来,一辈子未曾离开磐安的老人听不懂普通话。好在有当地志愿者帮忙翻译,老人这才爽朗地大笑起来,说道:“我经常起床前先在床上唱会歌。”这一消息让“寻谣计划”成员欣喜不已,要知道,他们在一路寻找民谣的过程中,很多老人都摆摆手表示从未唱过歌。

老人站直身,用那带着满满乡音的嗓音唱起“六月里花儿香,六月里歌儿唱”。这首歌是他10多岁时学会的,这么多年来,即便独自居住,还曾身患疾病,他依然保持着唱歌的爱好。老人感慨地说:“我的身体就是唱歌调养好的,人啊,得想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

音乐会当天,老人身着深蓝色中山装,头戴鸭舌帽,精神矍铄地站在舞台上。他一遍又一遍认真地教大家唱《六月之歌》,脸上的笑容如同盛开的花朵,感染着台下每一位观众。

当天,来自磐安斐湖村的83岁老人周东如也在现场深情唱起民谣《勇敢的鄂伦春》。“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这首陪伴了几代人成长的经典民歌,瞬间唤醒了大家共同的记忆,现场的人们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歌声中满是对过去岁月的怀念。

寻找失落的美好

在采集民谣过程中,“寻谣计划”成员特别注重与老人的情感交流。他们耐心倾听老人讲述民谣背后的故事,那些曾经的趣事、往昔的岁月,都随着民谣的旋律缓缓流淌出来。许多老人在演唱民谣时,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回到了过往时光。这种跨越年龄的情感连接,不仅让老人感受到尊重与关怀,也让团队成员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民谣的价值。每一首民谣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也蕴藏着当地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

采集完成后,专业音乐人对这些珍贵的民谣进行精心整理与改编。他们在保留原有曲调与歌词韵味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让老民谣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朴,又贴合当代人的审美。在“寻谣计划”发起人小河看来,“寻找的不只是民谣,更是我们失落的美好”。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那些被遗忘的老民谣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不同代际之间情感的桥梁。

有观众说,“寻谣计划”在磐安的这场活动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它让观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停下脚步,倾听那些来自过去的声音,重拾那份遗失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