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9版:文化

婺窑薪火照青春 学子匠心传古韵

玩转婺州窑的大学“萌新”们

邹淑慧 楼冀阳 摄

张凯作品《新象牙杯》 受访者提供

张凯在创作 金璐 摄

邹淑慧作品《器物系列·烟腻》 受访者提供

邹淑慧作品《种子的叙事》 受访者提供

吴思潼 金璐 摄

吴思潼作品《金穹、錾秋》 受访者提供

记者 金璐

在婺州大地上,有一孔窑火,历经数千年而不灭,它不仅照亮了历史的尘埃,更在当代青年心中点燃了传承与创新的火花。他们不仅是探索者,更是文化传承者。在婺州窑的窑洞里,他们将古老的制陶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创造出既保留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特色的作品。这些年轻的脸庞,正以他们的青春与汗水,书写着一段关于梦想与传承的故事。

用iPad做设计有啥不一样

洒满午后阳光的工作室内,一个圆脸女生端坐在一张木质方桌旁,在平板电脑上画陶瓷设计草图。

女生名叫邹淑慧,是浙江古婺窑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的陶艺师,前年从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设计专业研究生毕业。

邹淑慧坦言,自己踏入陶瓷领域,实乃机缘使然。高考填志愿时,她憧憬毕业后能成为一名美术教师,报考了江西省景德镇学院美术学(师范)专业。然而,置身景德镇这个陶瓷的海洋,每日耳濡目染皆是细腻温润的瓷土、五彩斑斓的釉料,以及匠人指尖流转的千年技艺,她的心湖渐渐泛起别样的涟漪。课余,她常漫步古窑民俗博览区,或是穿梭于热闹非凡的学生市集,驻足静谧幽深的陶艺工作室,在琳琅满目的陶瓷物件间流连忘返。大三下学期,有同学提议一同报考陶瓷设计专业研究生,她欣然应允。真正踏入陶瓷设计的大门后,邹淑慧才惊觉本科时接触到的陶瓷知识不过冰山一角,于是她开启了系统学习陶瓷相关知识的征程,利用课余时间设计作品,参与烧制,将作品带到景德镇学生市集上展示交流。

取得硕士学位后,邹淑慧回到金东区寻求就业机会。她第一次了解到,原来金华拥有属于自己的非遗陶瓷品类——婺州窑。那一刻,她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亲切。

科班出身带给邹淑慧的是广阔的陶瓷文化视野、系统且扎实的艺术理论体系、多年美术训练带来的艺术灵性与审美感知。但她也说,很多东西都是工作以后才接触到的,比如陶瓷贴花工艺,便是她入职公司后才在老师傅手把手教导下上手的。此外,在学校的时候,她做设计力求标新立异,投身生产实践后,她更注重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进行设计。

跟老师傅不同,邹淑慧习惯用iPad做陶瓷设计。打开画板软件,各类专业绘图工具整齐排列。她熟练地切换着不同“笔刷”,将自己脑海中的创意倾泻而出。从细腻的纹理描绘到整体的造型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设计完成后,她将画稿传送到电脑上,用专业软件快速构建出三维模型,从不同角度审视设计效果,确保陶瓷作品的造型、比例和结构都达到理想状态。她说,相比传统手绘方式,用iPad更方便、有效率,也有更丰富的表现力,可以精确地控制线条、色彩和造型,数字设计便于存储、修改和分享,大大提高了设计工作的协同性和灵活性,“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新的工具和方法都可以为婺州窑所用”。

婺州窑与数字媒体结合

张凯戴着耳机,半躺在椅子上,抱着个半人高的大瓶子,用刻刀慢慢刻出花纹。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外界的喧嚣与他无关,只有手中的刻刀和眼前这逐渐成型的瓶坯,是他全部的世界。

张凯目前就读于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今年暑假即将毕业。与身边那些正努力在互联网企业或传媒公司寻觅工作机会的同学不同,张凯做出决定,一头扎进位于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的武义婺瓷工艺体验馆,跟随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陈金生潜心学习婺州窑技艺,踏上成为婺州窑匠人的道路。

婺州窑与数字媒体听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在张凯这里却奇妙地交融在一起。

张凯说,他读初中时,人工智能已悄然融入生活。它不仅能下棋赢过人类顶尖高手,还能创作音乐、绘画,甚至撰写新闻稿,这些新奇应用让他深受震撼,也促使他思考未来职业方向。他发现,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如工厂流水线装配、客服自动应答等,正逐渐被AI取代。这让他意识到,未来职场竞争将愈发激烈,掌握一门AI难以替代的手艺至关重要。于是,他将目光投向设计领域,认为无论是动画、平面还是游戏设计,都离不开人类的创造力、审美和情感表达,这是AI目前难以企及的。初中毕业读职高时,张凯选择了金华市第一高等职业学校(原金华三中)数字媒体与设计专业。

“高中时,我们有非遗进校园课程,我第一次接触婺州窑就觉得太有意思了。”张凯说。他还记得,自己当时做了一枚印章,得到当时来授课的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顾童的夸奖,认为他想法新颖、很有灵气。顾童在市一职校里有个工作室,从此张凯就经常泡在里面,拉坯、塑形、上釉……顾童很欣赏这个少年,收他当了徒弟。

职高毕业后,张凯到绍兴上大学,他每天都会在寝室里做手艺,寒暑假回来继续跟着师傅学习。随着时间推移,他成为婺州窑匠人的目标越来越坚定。他认为,按照目前AI发展的趋势,将来最有前景的行业,要么是与AI直接相关,要么就是像婺州窑这样AI无法替代的非遗传承。尽管目前婺州窑匠人收入并不高,但张凯觉得,只要自己坚持在这个行业发展,不断提高水平,终有一天能凭借精湛的技艺赢得市场认可。

与此同时,张凯把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用于婺州窑制作。他用平板电脑手绘设计图,也用数字建模辅助完成作品,用设计软件提取古代纹饰用于创新作品。他还在视频网站展示自己作为一名婺州窑匠人的生活。他觉得,数字媒体技术可以为婺州窑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比如,通过数字建模和3D打印技术,可以更精确地复原古代婺州窑的器型与纹饰;借助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让更多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婺州窑的烧制过程和艺术魅力;而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则为婺州窑的推广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他与泥土亲密对话

吴思潼的穿着打扮很“艺术”。一条红色腰果纹印花头巾,让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成为焦点。作为一名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生,他已经习以为常。对他来说,每一种色彩、搭配都是自我表达。

2022年,吴思潼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朋友邀他来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武义婺瓷工艺体验馆玩,他来了,留下了,成了一名婺州窑匠人。

对于陶瓷,吴思潼并不陌生。大学时期,他所学的专业划分三个细分方向:一是国画,二是油画,三是综合方向,涵盖版画、雕塑、陶艺等多元艺术形式。吴思潼选择了综合方向,在雕塑与陶艺领域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创作毕业作品时,吴思潼别出心裁地采用了泥板拼接技法,打造了一款独具匠心的陶艺花器。

接触婺州窑后,吴思潼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艺术世界的大门。他惊喜地发现,婺州窑传承千年的“捏塑”工艺与雕塑艺术之间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在创作理念上,二者都强调对形态的精准把握与对情感的细腻表达。他意识到,自己无须在雕塑与陶艺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而是可以借助婺州窑的“捏塑”工艺,继续同时发展自己在雕塑和陶艺上的爱好。

“我喜欢与泥土互动。”吴思潼说。他原本打算考研,在面试准备阶段,特地去了解婺州窑知识,愈发被婺州窑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技艺深深吸引。他的内心被一种强烈的渴望填满,渴望亲身走进这片充满魅力的陶瓷世界,与泥土来一场亲密对话。于是,他放弃考研,投身婺州窑的学习与传承。

成为一名匠人后,吴思潼切实感受到自己和上学时的心态大不一样。在学校时,吴思潼对待陶艺创作更多是凭借一腔热爱,并不会过多考量其他因素;踏入社会投身陶艺行业后,他深知,若想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有所建树,就必须下苦功夫深入研究,将每一项技艺都钻研透彻。他察觉到自己在拉坯技艺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便投入大量时间反复练习,从揉泥的力度、速度,到拉坯时双手的姿势、旋转的节奏,都力求做到精准。为了提升自己的刻花水平,他花费大量时间研究传统的刻花图案和技法,同时不断尝试创新,将现代审美元素融入其中。3年来,吴思潼技艺飞速精进、技法不断完善。

大学期间所学至今仍对吴思潼助益良多。一方面,他接触过日本、美国等地的现当代前沿陶瓷艺术,深入思考过传统与现当代陶瓷的差异,这极大提升了他的审美,在创作中能有所借鉴。另一方面,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所学,在他担任体验馆带教老师时发挥了作用。面对零基础游客,他凭借专业知识妥善接待、解答并引导他们完成体验作品。

“婺州窑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窑口。它底蕴深厚,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却又曾历经传承的波折,窑火熄灭又重燃,至今不过20年,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一片广袤无垠的天地,蕴含着无尽的可能。”吴思潼说,“作为一名年轻匠人,我期盼自己的每一件作品都能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成为传播婺州窑魅力的使者。我希望,非遗技艺能在我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婺州窑的窑火能在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手中越燃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