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养犬需“软硬兼施”
□记者 俞夏冰
天气转热,市民周发敏遛弯时,注意到最近身边牵着宠物狗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会给狗戴牵引绳、清理排泄物,有些人就放任狗乱跑。”周发敏描述的两个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城市养犬文明的参差图景。
近日,《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城镇犬猫消费市场规模增长7.5%,达到3002亿元,超过2023年中国保健品消费市场规模,而宠物犬猫数量突破1.2亿只。
养宠物应遵守城市空间基本的文明准则。近年来,犬只伤人、养犬扰民等事件经常引发社会关注,形成舆论热点。如何做到文明养犬?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编织密实的制度网格,也呼唤构建包容的物理空间,让文明养犬在制度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中落地生根。
构建文明养犬的规则闭环。当制度设计触及养犬人的切身利益,文明规范才能真正转化为行为自觉。2018年《金华市养犬管理规定》发布,对犬证登记、犬只免疫、约束犬只等方面有详细规定。随着社会发展,法规修订应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现实需求精准回应。如上海市试点“犬类管理信用积分制”,将不文明养犬行为纳入个人信用档案,3个月内不文明养犬投诉量下降47%。而成都等地则率先应用智慧养犬管理系统,通过芯片植入、App登记等科技手段,让制度执行变得可视可溯。此外,执法层面也需突破“以罚代管”的窠臼,如开展文明养犬劝导活动,由养犬志愿者与执法人员共同巡逻普法,实现执法刚性与教育柔性的有机统一。
营造人犬共生的城市生态。随着宠物数量增多,“遛狗无处去”的难题也困扰着不少养狗人士。家住湖海塘公园附近的郑女士说,羡慕在其他城市看到晨跑者与遛狗者共享林荫道的和谐场景。城市空间的宠物友好化设计,体现着城市文明的另一个维度。上海前滩休闲公园设立“宠物友好区”,占地约3000平方米的封闭空间,配备宠物饮水机、便便处理站,供人遛狗。这样的硬件配置破解了“无序遛狗”的困局。广州珠江新城的宠物电梯、杭州的犬只洗脚池、重庆立体车库的宠物寄存区……这些微小创新设施构建起文明养犬的支撑体系。
文明养犬生态的构建需要制度保障与空间支撑的协同发力。一方面用刚性法规治理违规行为,另一方面用便利设施消解客观困难,让文明养犬从外在约束升华为内在自觉,让人与宠物在共享空间中奏响和谐共生的交响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