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专:为非遗风筝寻一场好风
记者 俞夏冰 文/摄
4月8日,黄红专在婺江新村幼儿园参加“纸鸢传韵 匠心育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作为金华市非遗“浦江纸鸢”传承人、中国风筝协会会员、国家一级裁判员,黄红专向师生讲述非遗风筝的历史、发展与特点,带他们亲手制作简单的风筝并体验放飞。
从理论到实操,黄红专全程胸有成竹、信手拈来。他将非遗风筝视若珍宝,这个爱好贯穿他的大半生,也成就了他的价值。
一根风筝线牵起父辈与祖辈
许多年之后,面对幼儿园的孩子,黄红专回想起他父亲用报纸跟竹篾教他做风筝的那个下午。刚开始,他只是从父亲手边的一摞报纸中抽走一张——他们住在木建的老房子里,在天花板上糊报纸可以防止楼上的灰尘从木板缝隙处掉落。
接着,黄红专开始削竹篾,虽然只有9岁,但他早就见过父亲做风筝、放风筝,最终有模有样组装好了一只,到放飞的时候却怎么也飞不起来。“父亲告诉我,这风筝缺少个尾巴。”黄红专说,于是他天真地将自己的红领巾绑上去当尾巴,放飞当然失败了。但他对风筝的热爱被父亲看在眼里,后来成了将风筝的手艺传授给他的一个契机。
做风筝是黄红专家族代代相传的手艺,“我对风筝到了痴迷的程度。”黄红专说,从儿童时期开始,他就知道有一根风筝线牵起了他的父辈与祖辈。在长辈们的影响下,他对于这个人造的、能飞上天际的玩具有了好奇与期待。
做完第一只用红领巾当尾巴的风筝后,黄红专很快从父亲那学会了最基础的“王字”风筝,也体验到放风筝的快乐。此后,每年春天都成为他最期待的季节。
为什么春天适合放风筝?“春天气温舒适、万物复苏,刚好能提供放风筝所需要的持续的、稳定的风力。”黄红专说,“一般情况下,稳定的三、四级风,最适合放风筝”。近两年,黄红专常在金华开发区湖海塘公园放风筝,一方面公园比较开阔、环境好,另一方面也因湖面的微风有助于风筝起飞。
风筝又名纸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也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相传它由墨子研制,鲁班改良,在长久的发展中从军事用途转向民间娱乐,却承载着千年来人们对飞行的向往。
“选择一个有风的地方,拉动风筝线、仰望天空,心胸也会感到开阔,心情也会变好。”黄红专说,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放松的、快乐的户外运动选项,还能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现代人放风筝既能活动筋骨,也能缓解眼部疲劳,甚至对颈椎也大有裨益。
一门手工艺融合科技与艺术
如今是“筝”奇斗艳的时代。纵观各地,风筝争霸赛、国际风筝会、沙滩风筝节等以风筝为主题的各式节会层出不穷。早在2002年,黄红专以一场风筝比赛为契机,正式进入风筝爱好者的圈子,开启了传承、优化、发扬风筝文化的人生命题。
2002年,一场由浙江省风筝协会举办的风筝锦标赛在浦江举行。黄红专作为风筝爱好者虽然没有参加比赛,却因风筝制作工艺精良,放飞技术高超而得到裁判金长林的赏识。在风筝比赛结束后,金长林将他介绍给业内同仁。
此后,他成为国家一级裁判员、浙江省高级教练员,并带领浦江风筝队多次斩获省级前三名。荣誉背后,他更看重传承:“批量生产的塑料风筝让传统技艺式微,必须有人守护这份文化。”
扎、糊、绘、放——中国传统风筝的“四艺”是黄红专的立身之本。做风筝时,他以老竹为骨,经劈、熏、扎等工序,确保骨架轻盈且不变形。“迎风面在下助力升空,翅膀凹陷处卸风维持平衡。”他说,风筝上升需要依靠空气动力学,现代风筝更是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守正创新是黄红专的风筝理念。“现在,什么都能上天。”飘扬在空中的风筝越来越新潮,滚地龙风筝、章鱼风筝、埃及艳后风筝、中国龙风筝……在黄红专的风筝世界,似乎万物皆可飞。2018年他做过的最大的一只是80米长、13.8米宽的翼龙风筝,需要五六个人合力放飞。
“风筝类型越来越时尚,特别是桶形风筝、运动风筝、复线风筝等,让放风筝有更多的可能。”他位于浦江的风筝工作室,宛如一座风筝“梦工厂”,墙上挂满形态各异的作品,每一只都蕴含巧思。在他看来,每一只手工风筝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而样式的翻新能够让这门手艺、这种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展现出蓬勃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像风筝,想起飞,也要寻一场好风。”黄红专说好时代就是这场风。
一堂非遗课串起匠心与童心
“好的风筝画一定要鲜艳、夸张、有特色……”在非遗课堂上,黄红专娓娓道来,从历史讲起,事无巨细介绍风筝的结构、视觉效果等。他深知,面向新手的教学往往需兼顾技艺的严谨性与趣味性,于是在教学中简化了传统工序,降低入门门槛。让零基础的学生也能体验绑扎骨架—彩绘—糊纸的完整流程,还手把手帮助学员调整骨架平衡。
从“手作”到“心传”。作为非遗传承人,黄红专认为自己不仅是技艺的守护者,更是文化的播种者,非遗的教学不应局限于技法,更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一堂风筝课或许无法培养出大师,但能在青少年心中埋下文化自信的种子。”黄红专说。当他拿起5米宽的滚地龙风筝向孩子们展示,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想亲手放飞风筝时,非遗的基因已随着春风悄然生根。
面向孩子的教学还有很多。去年,在金华开发区罗埠镇中心小学他手把手教孩子们扎骨架、绘图案,强调耐心与静心的匠人精神。自2019年起,他与浦江县青少年宫合作,每月开设免费亲子风筝课,让家长与孩子共同体验非遗魅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黄红专将天空中的非遗风筝转化为手中的教科书,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校园中焕发新生。
如今,这位“追风老顽童”仍坚持制作风筝。最近,黄红专想做一只轿车风筝,“这个想法在我脑海里还是个雏形,到具体实施还需要一些推动。”黄红专每天都在想如何做出样式新颖的风筝,有时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课堂之外,黄红专的传承也不限于技艺。他常携妻子于福仙在湖海塘放飞夜光风筝,吸引不少市民围观。
黄红专乐于与年轻爱好者分享经验,将放风筝的快乐传递给更多人。他说:“风筝承载着中国人的祝福与智慧,年轻人的加入才能让它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