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村奔富”到“抱团共富”
我市探索乡村片区式发展路径
本报消息(记者 李冰峰 农民日报记者 朱海洋)春日里,在义乌市后宅街道的“大李祖片区”,各项工程建设紧锣密鼓。去年,以李祖村为龙头,与周边8村结成共富联盟。据悉,81个项目到今年年底前将全部完工。从“一村奔富”到“抱团共富”,李祖村党支部书记方豪龙明显感到动力猛增。
去年,我市推出和美乡村先行片区和重点提升片区两大主平台,希望以此为“牛鼻子”,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城乡深度融合,促进农民增收,涌现出国企整体开发、农旅产业联动、众筹共建共享等模式,组团之策各显神通。
婺城区长山乡卢家村与熊猫猪猪国际牧场只有一墙之隔,“我们也在思考,怎样让牧场的流量变成我们村的‘留量’,演化成一条共富链”。卢家村党支部书记倪锡军一直在思考。
从婺城农村走出来的85后傅强操刀“熊猫猪猪”片区规划。“片区规划跨3个乡镇,涉及9个村庄,难度不小。但地域大了,资源更丰富,承载力也更强。”经营花卉苗木的方秀琼,就是傅强引来的首批创客。“我首先看中流量,以及毗邻金华市农业科学院,同时还有接下来的抱团前景。”
在金东区副区长方拥军看来,衡量组团紧密与否,最关键指标莫过于有无形成利益联结的运营主体。“简单来说,就是得有人来牵头和张罗,光靠某个村不行,光靠行政命令‘拉郎配’也不行。金东的做法是,成立‘村集体+投资方+招商运营公司+产业联盟’的共富项目运营公司,形成国资公司开发建设、村集体股份入股、村民流转获租的联动格局。”方拥军说。
“八仙积道共富带”就开展了有益尝试。金东区交投集团进场后,投资2.3亿元,打造出稻田咖啡馆、非遗工坊、森林研学基地等12个业态,村集体以土地、店铺等资源入股,具体运营由专业团队负责。去年,共富带共接待游客21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9000万元,带动周边村集体增收超750万元。
金华市级层面,关于片区建设的体系设计,言简意赅设定为“1+4”,“1”指的是片区总规划,“4”则分别为打造一个产业发展平台、引进一个运营团队、建立一种运营模式,以及健全一套工作协作推进机制。当然,运营团队并非限定国企,可以村与村组建“强村公司”,也可与社会资本合股成立新主体,或招引职业经理人。
除了团队,还得有利益联结机制。永康有个地理标志产品叫灰鹅,唐先镇秀岩村就在想,能否建个“灰大鹅乐园”?可钱从哪来,经过充分讨论,“三边入股”合作方案摆上桌面——以秀岩村为主体,镇级抱团公司带领20个经济薄弱村参与,老百姓则以每股2500元予以认购众筹。“不仅资金问题迎刃而解,由于大家都出了钱,游客多来常来,你我都有份,自然众人拾柴火焰高。”村党支部书记胡献忠说,老百姓有股金分红,流转土地和房屋有租金,家门口就业还有薪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接下来,跟周边几个村的合作模式,我们计划真金白银投入,利益深度联结,这样才能命运与共。”
金华每个片区背后,几乎都有类似的联农带农机制。由政府牵头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若注资经营性项目,就按一定比例折股量化到村到户;有具体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不倡导一租了之的传统模式,而鼓励其以就业、订单、分红等形式带动和反哺农户;此外,对于农户,则引导其以资金、土地等要素,入股村集体产业项目获得收益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