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9版:武义新闻

从“茶山云海”到“产业蓝海”

武义“三链”融合打造“新茶道”

武义县茶叶技术服务站供图

春风拂过梯田,万亩茶园犹如绿色海洋,轻轻吐露着新生的嫩绿。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中国有机茶之乡”武义的空气中,不仅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香,更涌动着全产业链升级的热潮。传统茶园生产销售如火如荼,精深加工车间吞吐着创新能量,茶旅公路上大巴络绎不绝。武义始终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浸润在每一片茶叶的脉络之中。2024年,武义茶叶全产业链产值57.29亿元,带动6万茶农增收致富,这片绿叶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记者 巩长青 文/摄

生产链 在“茶立方”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在武义县壶山街道正新屋村,这里正在崛起全国领先的茶叶加工集聚区。去年10月,总规划200亩的壶山茶产业园破土动工,如今,涵盖电商中心、冷链仓储、标准化加工车间等核心功能的一期项目建筑已结顶。

“在3月底召开的春茶品鉴和产销对接会上,壶山茶产业园中2幢现代化茶叶加工标准车间面向全社会招商。此前产业园已吸引方氏茶业、大菜香雪等4家龙头企业入驻,集聚效应明显。”武义县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傅军卫说,壶山茶产业园的创建,解决了当前武义茶企发展中的多个瓶颈。

据悉,武义县茶产业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前十,有机茶产业全国领先。然而,繁荣背后亦伴随成长的烦恼:全县近七成茶厂受土地资源掣肘,转型升级困难,上千家扁形茶加工作坊遍布乡间,普遍面临规模小、设备陈旧、环境欠佳等痛点。

壶山街道党工委委员徐宣红介绍,壶山街道拥有全省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茶叶基地,茶园面积达13551亩,年产值近2亿元。同时还有上端头、正新屋两大茶鲜叶交易市场,以及40余家不同加工类型茶企。但茶企长期受制于用地瓶颈,难以升级设备、扩大产能。此外,季节性加工能力不足、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日益凸显。壶山茶产业园将鲜叶交易中心、定制加工厂、茶旅体验馆等配套设施融合在一起,不仅为当地茶企寻找到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还进一步推动武义升级为三产融合的茶产业综合体。

“壶山茶产业园作为武义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子项目,旨在打造一个合规化、集约化发展平台。”武义县茶叶技术服务站站长周小芬介绍,壶山茶产业园不仅为茶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多维空间,帮助小作坊彻底摆脱“不敢投不能投”的困境,其更大意义在于,能持续吸引金融资本和科技人才流入,为武义茶企由“散兵游勇”向“集团军作战”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过去茶企大多单打独斗,现在抱团发展,底气更足。”浙江叶常香茶业有限公司邹建说,标准化车间有效解决了用地合规难题,公共配套设施的完善则大幅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除此之外,还有冷链仓储的引入和电商服务加持,企业承接大订单更加自信,开拓新市场更有勇气。

价值链 看一片叶子的七十二变

在武义古城,刚刚被认定为第二批非遗茶空间的骆驼九龙体验店里,不仅有传统的饮茶场所、非遗体验区,还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新玩意。总经理祝斌凯随手取出一个茶包,轻轻投入矿泉水瓶中,摇晃30秒后递给记者,这一举动瞬间打破传统茯茶需煮泡饮用的固有观念。紧接着,他从冷柜中拿出一个形似盖碗茶的包装,打开一看,竟是用黑茶粉精心制作的冰激凌。记者品尝了一口,黑茶的独特香气瞬间弥漫口腔,回味间还夹杂着咖啡的醇厚……“一撕即饮”的冷泡茶包、入口绵密的冰激凌,将茶叶的快消属性进一步凸显。

“过去10年,黑茶产业遭遇市场断崖式下滑、大众消费升级等各种困境,市场增速放缓。”祝斌凯告诉记者,我国茶叶深加工产品仅占行业总产值的5%,而在日本,这一数字超过40%。于是,骆驼九龙将目光投向深加工蓝海。去年,该公司上马全新生产线,突破单一冲泡饮用的思维定式,通过粉碎、萃取、冻干等深加工方式,使传统茶砖华丽转身,蝶变成各种新式茶品。

在祝斌凯的规划中,深加工不仅是产品创新,更是产业生态重构。当前,黑茶粉已被广泛应用于茶食品、茶日化产品及新式茶饮三大领域,传统茶饮转化为别具一格的“茶食”乃至“茶用”产品。

无独有偶,在武义县王宅镇龙门双岩茶场,独特的丹霞地貌、天然湖泊以及碧绿茶山形成天然露营基地。不少年轻人手持琥珀色酒瓶,在双岩茶场美景中打卡留念,他们将“武义大角”啤酒与廊桥、梯田、湖水、茶园等景致巧妙融合,共同编织出游客镜头中难忘的“武义印象”,分享至个人自媒体平台。

这款由武义大角双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的茶啤跨界产品,瓶身印着武义茶山图,瓶盖刻有“武义绿茶”标识,连泡沫挂杯的瞬间都被命名为“茶山云海”。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戴艺锦说,大角啤酒自2023年4月底上市以来销量显著增长,从首年5万瓶增至去年的7万瓶,今年预计产能将达到10万瓶,这一业绩在当前啤酒行业整体销量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尤为亮眼。

明前茶用来制作高端绿茶,清明后的机采茶可以深加工成其他产品。戴艺锦说,大角啤酒作为深加工领域一次成功尝试,不仅为茶叶提供了多元化应用空间,更通过品牌设计与文旅融合,为投资高达1亿美元的龙门双岩农文旅融合铺好“出圈”之路。

“我们与啤酒生产企业合作,提供原材料,再由相关企业推销,相对投入较少。”戴艺锦说,相较于传统茶叶销售模式,精深加工技术显著提升了绿茶的附加值。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微创新”策略直击茶企转型的核心难题,无须庞大资本投入,凭借产品差异化开辟新市场。

据了解,越来越多武义茶企正积极从“轻量化创新”中汲取灵感,茶香蜡烛、茶基生物材料等“小微精深加工”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更具突破性的应用藏在食品添加剂领域。武义茶企生产的食品级茶粉已进入包括康师傅、星巴克在内的知名企业供应链,显著提升当地茶叶原料的市场价值,使其从传统的“绿叶”转变为具有高附加值的“黄金叶”。

“当一片茶叶既能入杯、入菜、入酒,还能入镜、入画、入心,传统茶产业的想象力便再无边界。”武义县茶业协会执行会长邓萍说。

文旅链 茶香漫道的“沉浸式经济”

“抓一芽一叶要指尖发力,轻提快放……”在武义县白姆乡更香有机茶园,每到周末,精致小团研学游变成茶山上一道亮丽风景。茶厂办公室主任刘瑞敏告诉记者,今年春季,更香茶厂创新推出“节气茶课”和“茶园盲盒探秘”等特色课程,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吸引小众游客,推广有机理念,实现从茶叶销售到全方位茶文化体验的转型。这一转变不仅吸引更多游客,还带动当地茶叶销售和茶文化传播。

游客们穿梭在茶园间,亲手采摘茶叶,体验从采摘到制作的全过程,还在专业茶艺师指导下学习冲泡技巧和品鉴方法。孩子们在茶园盲盒探秘活动中,于茶树间寻找惊喜,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茶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悄然生根。

“这罐茶能看得到山水、摸得到匠心。”上海游客李女士将炒好的新茶装进印有“更香”字样的牛皮纸袋。

刘瑞敏告诉记者,去年以来该茶厂不断对制茶区进行改造,让更多客人亲身感受茶叶在摊晾、萎凋过程中的变化,体验茶叶炒制、揉捻塑形、烘焙等流程,最后把亲手做的春茶带回家。在她看来,茶园不仅是茶叶产地,更是茶文化传播中心。游客在此既可以品尝地道武义茶,还可以深入了解茶的历史、种植、采摘及制作过程,深刻感受茶文化魅力。

除了“更香”,武义多家茶企加入研学游行列。他们凭借各自特色,精心策划茶文化讲座、茶艺展示及茶叶品鉴等活动。

新宅镇雅绿有机谷中,负责人张华沛在茶山开辟有机共享农场,推出1500元/年的土地认养计划。消费者借助慢直播技术,实时见证作物成长历程,还可以亲手采摘仅需8元/公斤的有机蔬果。这种前所未有的“透明化参与”模式,成功消除了部分消费者对有机认证的信任疑虑。

“已有很多朋友提前预订。”张华沛说,从事有机农业生产20余年,最大的挑战是让人们相信他们做到了真正的有机。

张华沛说,比证书更有力的证明是让消费者亲身体验土地的生长周期。去年夏天,他开放15亩瓜田举办采摘活动,邀请在雅绿认购有机茶叶的客人来到种植地亲眼见证七星瓢虫在藤蔓间飞舞,品尝生长在海拔560米以上的高山有机西瓜。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西瓜和当地蔬菜的销售,还使有机茶叶认购量激增,单日销售额突破4.3万元。这也让他意识到,与其纠结证书的含金量,不如让土地本身来证明一切。

当茶山成为可触摸的有机课堂,当炒茶锅升腾起文旅热气,传统产业便能突破边界。在武义,茶旅融合不是简单的“茶叶+旅游”,而是通过场景重塑、信任共建和产业协同,让有机茶园成为城乡价值交换的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