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7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新闻三秒区

“希望家乡的土特产也能恋上云端,每颗核桃都能成为乡亲们的存款”

温宿新农人在金拜师学艺

记者 董金姣 文/摄

“清晨第一单,感恩客户信任,新的一天干劲满满。”昨日上午9时许,吐热克孜·居买克在微信上卖出一个手提收纳袋后,高兴地分享到朋友圈。事实上,她是在打扫教室卫生时,断断续续地跟客户介绍产品,最终销售成功。

吐热克孜·居买克是新疆温宿县阿热勒镇皮亚其村妇联主席。1个多月前,她和6名村妇联主席、新农人,不远万里,从家乡奔赴金华,在义乌市大陈镇凰升塘创业就业基地开启为期180天的巾帼来料加工居家灵活就业学习。“我真的喜欢这里,学做手工艺品,学短视频制作,学直播,能力提升了,还增加了收入,很开心。”吐热克孜·居买克说。

据了解,为进一步激发温宿当地妇女创业就业热情,帮助妇女提升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在金华市妇联、温宿县妇联与金华市援疆指挥部的支持下,金华—温宿直播+来料加工家门口居家灵活就业项目正式启动。

该项目充分发挥义乌手工制造品类多、内外贸易渠道广、电子商务业态发达的优势,以技能传授为前提、来料加工为基础、产品包销为保障、直播带货作引领,在适应留守群众生活特点的情况下最大限度满足就业增收致富需求。

根据项目前期调查,温宿现有妇女12.43万人,其中不少面临就业增收难题,急需家门口、居家式就业机会。项目启动后,温宿县妇联首批选派3名村妇联主席、4名新农人到浙江省巾帼共富工坊服务中心,学习居家灵活就业技能。

“40多天前,我对短视频拍摄一窍不通。在师父们的指导下,现在已经能用短视频展现我的学习成长历程,分享新疆人文。”吐热克孜·居买克告诉记者,她还学会了直播,目前已卖出价值1500多元的产品,如手提收纳袋、电动自行车防护罩、手工饰品等,非常有成就感。前段时间,家人很想念她,催她回家,但听她介绍了在义乌的收获,了解了她回家后直播新疆特产、帮助村里妇女学做手工艺品增收的计划后,都很支持她,尤其是她婆婆,叫她安心学习,不用担心家里。

余莹是温宿县一名00后新农人,参加本次培训项目以来,她几乎每天都拍摄短视频,记录自己以及学员们在义乌的蜕变过程。

在凰升塘创业就业基地,他们跟着义乌的手工师傅们学习编中国结、手绳线圈和流苏等手工艺品技艺。由于制作步骤复杂,他们一开始无从下手,一天费好大劲才做出几个粗糙作品。但师父们不厌其烦,从最基础手法开始,反复演练,一点点指正纠错。如今他们的手法日益熟练,速度大幅提升。“中国结从1天2个到3分钟1个,流苏从1天10个到1分钟1个,手绳线圈从30分钟1个到4分钟1个。”余莹说。

“我写文案、技能手工和后台管理这些没问题,直播的话还需提升表达和沟通技巧,小克孜姐姐直播比较强。”余莹告诉记者,一开始,大家面对直播镜头时,声音颤抖,紧张得不知所措,更不知道如何介绍产品。如今,通过对直播技巧、互动方式、产品知识的不断学习,他们已能在直播间与粉丝自如交流,自信展示自己的手工制品。目前,伙伴们累计成交订单57单,直播销售额已达1794元。拍摄短视频155条,累计观看量达33万余次。

“现在,我在义乌拜师学艺,短视频拍摄剪辑、直播带货、手工艺品制作应接不暇,在这期间,我迷上了手绳编织,五彩线绳在指尖穿梭,仿佛编织着一个五彩的梦。我不仅仅是要学会这门手艺,回到家乡,还要把这些手工活介绍给村里的奶奶阿姨们,为她们开辟出一条新的创业就业道路。我相信,直播间就是新引擎,手绳编织便是链接未来的葡萄藤。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希望家乡的土特产也能恋上云端,每颗核桃都能成为乡亲们的存款。”余莹说,除了学手工技艺和直播带货,大家还学习了义乌的经营管理模式,9月学成回家,刚好是家乡水果成熟季,他们将借助直播和电商平台宣传推广家乡特产,助力家乡姐妹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