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金东新闻

循着茶香将春天“一饮而尽”

金东区融媒体中心 金佳衡 滕绪

4月,春意盎然。它带来了远方的茶香,唤醒了沉睡的茶树。爱茶人的春天,从一杯春茶开始。

人们对春茶的追捧古已有之。早在唐代,茶农就有只采春茶、留养秋冬茶的习惯。“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就有记载:“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追春茶”这件事,从古至今,茶人们乐此不疲。

茶园春曲:

春日里的茶人匠心

4月10日,笔者走进金东区曹宅镇杜宅村的茶园,发现嫩绿的龙井新芽已在枝叶间亭亭玉立,仿佛在翘首期盼采摘。茶农项秀贞挎着竹篓穿行其间,只见她的拇指与食指一掐一提间,绿色的芽叶旋即落入掌中。“要摘3万个芽头才能制出一斤干茶。”项秀贞说话时也不停手,不一会儿竹篓底部就铺了一层嫩绿幼芽。

据了解,杜宅原有60余亩茶园,曾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茶产地之一,后逐渐缩小规模。项秀贞说,每年春茶发芽时,她就挎着竹篓上山采摘,“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过来采茶。”项秀贞告诉笔者,她两小时左右就可以采满一篮,一天下来差不多能采10公斤鲜叶。尽管如今项秀贞已不将卖茶作为收入来源,但她说:“为了自己喝,也给亲戚朋友们分点,所以坚持采摘春茶。”

采摘完毕,项秀贞带笔者来到她家,展示其炒茶手艺。只见她将三两绿茶鲜叶翻倒入锅,手工翻炒15分钟,绿茶第一道炒制工序完成,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方可进行第二道炒制工序。“我一天能炒出来差不多1公斤茶叶,自己喝足够了。”项秀贞介绍,一般他们将鲜叶采来后,要经过揉捻、晾晒等多道工序,才能让鲜叶变得干燥耐储存。如龙井这类绿茶,一般选择散装储存,也方便亲朋分享新茶。

“秀贞,在炒茶呢,做好了分我点呗。”许是闻到清新的茶香,邻居李婶子拿着茶杯探头问道。“好嘞,到时候自己来拿啊。”项秀贞爽朗地应道。茶香混杂着人间烟火气在这方小小村落中弥漫,如项秀贞这样的茶人用他们的坚守与传承,让春茶的故事年复一年延续。

市集茶话:

茶汤里的温度与传承

晨光熹微时,春日的晨风已裹挟着新茶的芬芳在浙中茶叶交易市场流转,74间商铺陆续开门营业。

浙中茶叶交易市场占地5600平方米,配备负一层5600平方米仓储空间与128个车位,为来往客商提供集中式茶叶交易场地。作为浙中地区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这里主要售卖绿茶、福鼎白茶、安化黑茶、云南普洱茶及各类红茶,满足不同茶客的需求。

在箬阳翠龙店铺前,茶商余祥凤正在炒制茶叶。“我和丈夫开了30年茶铺,以前在老的浙中茶叶交易市场,10多年搬到这里。”余祥凤说,她和丈夫都是婺城区箬阳乡箬阳村人,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开店铺,是因为看中这是浙中地区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说话间,余祥凤也未停下炒茶,深青的茶芽在其掌心翻滚。

作为最早入驻市场的老商户,余祥凤夫妻俩见证了市场从金虹桥马路市场发源,在祝丰亭形成规模,搬到农产品批发市场后发展壮大,再于2010年迁至如今这座现代化交易中心的历程。他们的茶山依旧在箬阳乡深山中,但随着时代变迁,炒茶技艺已从柴火土灶升级为如今的智能控温设备。不过,余祥凤仍坚持保留每日1公斤的手工炒制量。“老茶客们认这个‘铁砂掌’的滋味。”余祥凤说,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正契合市场即将实施的提档升级计划,在保留茶文化精髓的同时注入新发展动能。

在沁茗园茶行,来自福建的茶人洪玉芬热情地为笔者沏上新茶。“来,一起尝尝。”只见茶汤里,密披白毫的芽尖如林间新雪。“现在大家喝茶越来越讲究,绿茶和白茶的销量每年都在攀升。”洪玉芬介绍,春茶期间,商户发货以周边省市为主,本地客户偏爱现场采购。为拓展客源,已有商户试水直播间,更多人通过微信朋友圈维系客群。

据了解,虽然今年春茶上市时间较往年延后,产量因去年干旱等天气原因减少,但价格同比上涨10%。为支持茶农,市场提供免费开水、充电、公平秤、寄存等设施,并在3月底举办婺茗·春茶品鉴活动,邀请媒体前来宣传,扩大知名度。

随着日头渐高,市场外的物流区渐渐热闹起来。虽然浙中茶叶交易市场经历多次搬迁,但老茶客总能循着茶香找来,买到自己喜爱的茶叶。

新火煮新茶,一盏得清欢。春茶对茶客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春天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春天的美好期待与独特情感。而春茶之色、春茶之香、春茶之味、春茶之韵,带着诗情画意,也成了爱茶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