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学派与地域人文精神
记者:作为在八婺大地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地域学术思想体系,金华学派或者“婺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兴起的?又经历了怎样的传承发展?
陈国灿:金华学派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近千年的漫长历程,其间大致可以分为南宋时期的兴起、宋明之际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分衍、近代以后的新变四个阶段。
南宋时期的勃兴。历史上,金华地区有着深厚的文明底蕴和人文积淀。到南宋时期,更是跃升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学术活动中心和文化昌兴之区,遂有“小邹鲁”之誉。正是基于厚实的文明传统和昌达的文化环境,金华学派勃然而兴。
金华学派的兴起始于范浚。面对宋室南渡之初的动荡时局,范浚积极探索兴国安民之道,由此开启婺州地区讲真求实的一代学风,被后世推尊为“婺学之开宗”。之后,吕祖谦、唐仲友、陈亮等名儒大家的崛起,推动金华学派走向全面勃兴,进而确立起在当时学术思想领域的独特地位。
吕祖谦的“吕学”,融会朱熹“朱学”和陆九渊“心学”于一体,在理学领域影响广泛;唐仲友的经制之学首开学术分野新途,奠定南宋经制思潮的兴盛之基;陈亮的“永康之学”倡言实事实功,成为事功思潮的主要代表。可以说,南宋时期的金华学派不仅形成了颇具地域特色的学术体系,更在“浙学”和全国思想文化领域确立起引领性地位。
宋明之际的发展。从宋末至明初,金华学派再掀发展热潮,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不仅引领传统浙学的发展趋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朱子理学的调整与演变。
宋明之际金华学派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当推以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四先生为代表的北山学派。北山四先生秉承婺学经史贯通的为学取向和求实致用的治学风格,积极改造和发展朱熹理学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具有金华特色的朱子学流派,史称“金华朱学”。继四先生而起的柳贯、吴师道、戴良、王祎等一批名家硕儒大力倡扬和传播北山之学,金华学派声势益振,“金华朱学”也被视为朱子学的发展主流。
同时,以方凤、黄溍、吴莱等人为代表的一批金华学者,以承接吕祖谦学统为己任,积极推动吕学的复兴,史称“东莱后学”。
在宋明之际金华学派的发展过程中,生活于元末明初的宋濂有着独特地位。作为经学、史学、文学领域的一代宗师,宋濂上承南宋婺学之统,融合吕学、北山之学之说,其学博大,其识深邃,是宋元以来金华学派发展的集大成者。
明清时期的分衍。相对于宋元时期的勃兴和活跃,明清时期金华学派的发展较为平稳。先后兴起的诸学派多专致于某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以此形成自身的特色。
生活于明代中期的章懋是名著一时的经学大家。以他为代表的枫山学派(又称章氏学派)积极传承宋元以来的婺学传统,大力倡扬“金华朱学”,影响波及全国,进一步确立起“金华朱学”在理学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金华学派也由此再现兴盛。
明代中期,王阳明的王学兴起,在全国广泛传播。金华学者应典、程文德、卢可久、程梓等在永康五峰书院创设阳明学讲会,一跃成为浙中地区王学讲研和传播中心。五峰书院诸儒将阳明学纳入婺学体系,开创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王学分支——“浙中王学”,从而为金华学派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和发展生机。
注重文献之传是宋代以来金华学派的一大特色。明清时期,金华学者承接宋元时期的地域文化传统,整理和研究文献之风长盛不衰。晚明著名学者胡应麟致力于文献整理和研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献学理论和方法体系。清末以降,胡凤丹、胡宗楙父子相继编纂和刊印《金华丛书》《续金华丛书》《金华经籍志》,是全面总结金华传统文献的文化盛举,标志着金华学派文献之学的发展臻于顶峰。
近代以后的新变。近代以后,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和中西文化的激荡交融,金华学者顺应时代潮流,因势而变,积极探索从传统到近现代的转变之路,实现了从学术体系到思想文化的近现代调整与转变。这种调整和转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中西文化的融合。这方面,清末著名学者朱一新较具代表性。他传承婺学经世致用的为学传统,主张研究经史以求修身谋事之功;又倡导近代西学,注重博采西学众长以与中国传统之学相结合。
二是近代新学的开拓。随着西学东渐,新学勃兴,一批接受新式教育的金华学者积极倡导近代思想和文化,努力践行新学研究,有力地推动了金华学派治学体系的近现代调整和重构。这方面,较为突出的是人称“何氏三杰”中的何炳松、何炳棣兄弟。
三是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传播。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陈望道、邵飘萍、施存统等为代表的一批金华籍学者和先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潮流,推动金华学派在思想领域的全面升华。
记者:在金华学派近千年的发展演变历程中,其最鲜明的特性是什么?或者说,金华学派蕴含怎样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追求?
陈国灿:金华学派之所以能够长期传承,延续千年,除了外部社会环境的推动和地域文化传统的奠基,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务实的人文特性。这种务实特性,不是浅薄庸俗、不讲原则的实用主义,而是基于社会需要并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和思想追求。
具体来看,金华学派的务实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究实学。金华学派在南宋勃兴之时,就形成了求实致用的为学取向和治学风格。吕祖谦强调为学“不可令虚声多,实力少”,构建起博通诸学、泛接诸说以为现实所用的理论思想体系。陈亮力倡讲实事、究实理的为学宗旨,其所构建的事功之学以探究社会之事、以求社会之功为特色,极具现实性,在当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唐仲友的经制之学详考历代治道之施行,探索各项制度之沿革,总结其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以供现实借鉴。这种求实致用的治学风格,成为后世历代金华学者不断强化的人文传统。
二是讲实事。金华学派的历代学者不仅面向社会开展不同学科的理论思想研究,而且十分重视社会实际,针对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范浚将经史研究与探索兴国之道和安邦之策结合起来,曾以布衣身份上书朝廷25篇,提出中兴国家的具体对策。吕祖谦的研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提出了一系列面向现实的主张和建议。陈亮更是以中兴国家、振兴社会为己任,以布衣身份先后五次上书朝廷,提出系列革新主张。北山四先生虽都淡泊名利,无意仕进,但均关注现实,研讨时事。至于近现代的金华学派学者,则更是投身于时代变革的历史潮流之中,积极开展新社会、新思想、新文化的探索。
三是重实践。金华学派的历代学者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行结合。传统婺学就其学术思想体系而言,有四个重点:其一是经史研究。与宋明时期一般理学家就儒学经典而阐发并演绎性命义理之说的倾向不同,金华学者致力于由历史实际而认识和解读经典,又结合社会实际发展经学理论以求践行。其二是社会研究。传统金华学派诸学者十分重视对国家、社会、民生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并努力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近代以来,倡导近代新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金华学者,更是积极投身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近代变革的时代潮流和奋发图强的社会实践之中。其三是文献研究。历代金华学者不仅重视文献学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的构建,而且致力于文献整理和传承的实践,使金华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文献之邦”。其四是教育研究。从南宋婺学先声范浚,到清末婺学殿军朱一新,历代金华学者不仅在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上多有开拓创新,而且致力于教育实践探索,往往是学者云集,人才辈出。
四是求实效。金华学派历代学者一直反对浮夸空谈的学风,强调据实而学,依实而行,注重实际,谋求实效。南宋前期以陈亮和“永康之学”为代表的事功思潮,其突出特点就是研究社会之事,谋求社会之功。活跃于明中期至清前期的永康五峰书院诸儒,基于人性沦丧的社会现象,大力倡扬王阳明的良知说,希望以此推进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拨乱反正。清代历算学名家张作楠总结传统天文、算术之学,吸收西方近代科学,以推动传统自然科学的近代转变。践行近代新史学的何炳松、何炳棣兄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邵飘萍、陈望道等金华籍先进知识分子,在构建中国近代文化和推进社会变革的时代洪流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记者:加强金华学派研究,关键在于传扬精神内核、塑造标识品牌。作为金华的重大文化标识,金华学派有着怎样的思维价值和当代意义?
陈国灿:金华学派的务实特性,不仅是一种文化特质,更是一种人文价值追求,由此深刻地影响了金华的人文活动形态,塑造了金华的地域人文精神。这当中,较为突出的有五个方面:
一是心系国事、奋发图强的爱国精神。金华学派历代学者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其务实观念的核心是追求国家的昌盛。南宋婺学诸家学者研究经史,探讨社会,提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应对之策,其实质都是围绕一个核心主题,那就是“中兴国家”。元明清前后涌现的金华学者,无论是理论探索和思想构建,还是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其追求的事功无不以国家稳定和发展为基本目标。清末以后金华籍学者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也是基于西方势力冲击下国家所面临的危机和发展机遇。可以说,金华学派的家国情怀是地域社会意识和精神的凝聚与升华。
二是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经世精神。金华学派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展现了重视实事实理、谋求实效实功的价值追求,引导金华社会形成不务虚华,不行浮夸,依实而行,脚踏实地,以积极姿态投身社会活动的人生观和实践观,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内在统一。
三是博采众长、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从务实意识出发,金华学派在为学取向和治学风格上形成三大传统,即超越门户偏见以观诸家之说,博采各学所长而为自身之用,广涉实事实学而成致用之体。因此,历代金华学者在为学体系上普遍具有不拘一家、不名一师、广学博览、泛涉诸学的特色。这种由学术思想升华而形成的文化精神,渗透和扩散到社会各个领域和各种活动之中,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金华社会多元包容、融合共进的地域活动生态,促成了和谐和美的社会发展传统。
四是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变革精神。金华学派的历代学者反对墨守成规、因袭旧说,根据时代环境变化和社会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新理论、新思想,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文化体系。这种开拓创新意识推动金华不同时期多种学术思想流派的纷起与并存,促成了金华学派“学中有学,派中分派”的活动形态。可以说,开拓创新是金华学派能够历代前后相继、千年长盛不衰的内在因素,也是金华乃至浙中地区社会持续发展的精神内核。
五是脚踏实地、积极拼搏的实干精神。金华学派的历代学者虽主要致力于理论思想和学术文化的深入探索,但其所学所行无不基于实际,契合于社会。通过对实事实理的孜孜以求,以谋求推动社会发展的实功和实现人生最大价值的实效。作为地域社会的知识精英群体,金华学派诸学者在思想文化的汲汲探索和追求,演化为社会大众意识,便促成了疾虚务实、拼搏实干的价值取向。
总之,由金华学派历代学者基于务实价值取向而升华的系列人文精神,很大程度上塑造了金华社会的文化灵魂及人文特质,这是金华社会和文化得以长盛不衰的内在动力,是金华学派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值得当今社会积极倡导、大力弘扬。
(记者 陈浩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