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新闻三秒区

近期诈骗案件手段多样

这份风险提示请收好

记者 季俊磊

记者昨从金东公安分局了解到,近期诈骗案件频发,且手段多样化,让人防不胜防。记者梳理发现,有些骗术通过“旧瓶装新酒”不断升级。面对诈骗分子层层伪装、环环设套,市民应该如何识别骗局,捂好自己的“钱袋子”?

警惕“免考驾照”骗局

轻信“包过”痛失万元

“不用看题,不用练车,内部渠道直出驾照。”日前,家住金东区孝顺镇的小李在家中刷手机时,无意间浏览到一条“免考包拿驾照”的广告链接,留言咨询后很快就有“教练”主动添加了其微信。

“我们和车管所有合作,系统直接录入成绩,您连考场都不用进。”自称“王教练”的客服用专业话术编织着美梦。对方传来的“学员成功案例”截图中,盖着红章的驾照和已归档的考试系统界面显得格外真实。小李二话没说,便将自己的身份证号、照片等资料一股脑地发了过去,并按要求交了300元报名费。

“报完名,直接等消息。”“教练”胸有成竹的语气让小李顿觉“稳了”。接下来一个月,对方陆续发来考试成绩单。科目一,过了!科目二,又过了!看着一科一科全部顺利通过,小李喜上心头。

几天后,“教练”又发来喜讯,称驾驶证已顺利办好,但需要补交一笔700元的费用及10000元的保证金。着急拿证的小李分多次向对方转账,不料对方收到后又继续要求缴纳保证金。“怎么还要交?”小李感觉不对劲,不料被对方直接拉黑。他立马到孝顺派出所报警,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诈骗分子利用部分‘考证困难户’想要投机取巧的心理,在网上发布各种‘轻松包过’‘代考驾照’的广告,吸引受害人主动联系。待受害人上钩后,骗子就会发来伪造的考试成绩单,诱骗受害人转账。”办案民警郝韫博提醒,考试没有捷径,通过非正常途径取得驾驶证属违法行为。

“老乡借钱”骗局再现

要警惕身边的“熟人”

不久前,在金东区岭下镇工业园区上班的陈先生也遭遇了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当天,在便利店门口,一名驾驶黑色奔驰车的男子与他搭讪,称自己手机丢失无法付款,询问附近是否有“刷脸支付”的加油站。听到陈先生的河南口音后,男子又自称“老乡”,用河南方言与其交谈套近乎。在逐步取得陈先生信任后,男子先向其借款300元钱用于“加油”,随后又以需要“高速过路费”为由再向其借200元钱。

为打消陈先生疑虑,对方留下手机号,并承诺回去后立即用“爱人手机”转账还款。陈先生心想对方开着豪车,又是老乡,便到便利店兑换了500元现金给对方。然而男子驾车离去后,陈先生却迟迟收不到还款,这才察觉遭遇了“假老乡借钱”骗局。

金东区多湖街道也发生一起“熟人案件”。市民小王经常在网吧与马某组队打游戏,久而久之两人成了好友。案发当天,小王接完电话后随手将新买的手机放在桌上。这个不经意的小动作,让手头拮据的马某动了歪心思。“我手机没电了,借你手机去买包烟。”出于对朋友的信任,小王爽快地解锁手机递了过去。没想到,马某拿着手机走出网吧后,立即在附近找了家二手手机店,以3000元价格将手机卖了出去。

30分钟过去,小王发现马某迟迟未归,自己登陆在电脑上的QQ也闪退了,立即报警。多湖派出所民警接警后展开视频倒查,仅用1小时就在火车站将正准备逃回老家的马某抓获。

办案民警李春晓提醒,广大市民勿轻信陌生人,无论对方以何种理由求助,务必保持警惕。若遇类似情况,可建议对方联系亲友或报警求助,如已受骗,请记下对方外貌特征,第一时间报案。

深陷“甜蜜陷阱”

民警苦劝唤醒“梦中人”

近日,傅村派出所接到紧急预警信息,辖区居民祝某疑似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值班民警立即拨打劝阻电话,同时对其银行卡采取紧急保护性止付措施,并赶赴现场。

经了解,当天下午,祝某在刷短视频时收到陌生网友私信,称“同城优质单身青年资料库限时开放,扫码匹配成功即可返现”,并附上多张转账成功的截图。在好奇心驱使下,他扫码下载了一款全韩文界面的婚恋交友App。

进入App后,平台“红娘”随即展开精准话术攻势,以“推荐优质女会员”“线下见面”为由,诱导祝某完成分步认证、保密协议、最终审核等多重流程。被甜蜜幻想冲昏头脑的祝某,先后向平台充值4950元。当“红娘”要求支付最后一笔“保密协议认证费”时,傅村派出所民警与村警及时赶到祝某家中。面对民警反复提醒与警示,祝某不以为意,为避免当事人继续转账,民警果断将其带回派出所开展进一步劝阻工作。

在派出所内,祝某紧攥着手机不肯松手,坚称“诈骗不可能”,并仍试图通过手机与诈骗分子联系。傅村派出所教导员徐洪梁迅速上前,指着聊天记录中的虚假返现截图说:“你所看到的内容,都是他们自导自演的骗局。”在之后半小时里,徐洪梁结合真实案例剖析“婚恋刷单认证积分”类诈骗套路,祝某看着同类案件相似的聊天记录终于如梦初醒,懊悔不已地捂住脸庞:“原来他们说的每一步都是圈套……”

徐洪梁介绍,诈骗分子一般会先以优质交友为诱饵吸引目标,随后虚构积分认证异常技术陷阱,利用伪造的账户冻结界面制造心理恐慌,最后通过操作超时需对冲数据等连环话术,诱骗受害人陷入“转账-异常-再转账”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