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献平: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金华
记者 黄晓华 徐桢瑾/文 胡肖飞/摄
“这款全降解地膜由永康一家公司生产,目前已在磐安、金东、婺城、东阳等地推广使用。”杭州市化工研究院科技成果展示厅里,该院院长、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姚献平向记者介绍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宝贝,全降解地膜就是其中一项“黑科技”。
“这款地膜结合淀粉衍生物与纳米纤维素技术,用了它就不需喷除草剂,自然降解后变成肥料,既能增产10%,又能保护环境。”姚献平介绍,2023年,这款地膜在磐安的水稻田进行试验后,已在多地推广使用,甘肃、吉林等粮食主产区也在试用。“这项成果如果能普及,产业规模将是巨大的。我们已与四方集团和中国水稻所达成战略合作,联合开发边铺设地膜边插秧的新型农业机械,以新材料应用带动农机产业发展。”
姚献平长期从事造纸化学品、淀粉衍生物、纳米纤维素等生物基功能材料的研发与成果转化,为我国造纸、淀粉、食品、生物降解材料等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业内有“淀粉大王”之称。回顾这些年的科研之路,最令他自豪和欣慰的是,自己的成果100%实现转化,而家乡金华常常成为成果转化的首选之地。
“我老家在永康,磐安是我的第二故乡。”说到家乡,姚献平充满感情。1988年,已在杭州市化工研究所工作的他接受组织派遣,来到磐安县开展科技扶贫,一同前往的还有妻子和3岁的孩子。在磐安,姚献平带领课题组成员创建了一家国营磐安造纸淀粉联营厂,一干就是9年,直到1997年调回杭州市化工研究所担任所长,其间甘苦令他终身难忘。他也成了磐安的荣誉市民。
姚献平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艰苦岁月磨砺出了他不怕苦不怕累的性格。他说,在很艰难的时候,会想起老家修水库的历史,“跨过去就成功了”。在磐安就是这样。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带领团队建成国内首条万吨级淀粉衍生物绿色生产线,国营磐安造纸淀粉联营厂一跃成为科技明星企业和省高新技术企业。正是因为有在磐安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后来他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无缝对接的新路径,至今已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收入170亿元,上缴国家税收10亿元。
科研成果越来越丰硕,姚献平与家乡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目前,杭化院已经与金华几十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姚献平还在一些企业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不断将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应用到产业上,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落地金华,实现产业化。
此次科技成果展上,看到家乡来人,他三两句话就会说到这些成果与家乡联系在一起。讲到纳米纤维素,他想到金华满山的毛竹,它们价格低廉,却可以制备成数万元一吨的新材料;讲到纳米纤维素的用途,他会想到水果产业的保鲜、永康五金的发展。
这些年,在与家乡的紧密联系中,姚献平看到了金华对人才的求贤若渴。尽管为家乡提供了不少支持,但他仍十分谦虚地说:“我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贡献不够多,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金华的产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