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文化

■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

晒晒我家的书房

一年一度世界读书日,我们邀请金华的孩子们来晒晒自家的书房。 晒书房,不是晒我家书房有多大多美,藏书有多丰富,而是晒晒家里的阅读氛围、亲子氛围。 前段时间,“我与爸妈共读一本书”第三季活动开启。活动由金华市委宣传部、金华市妇联主办,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承办。此次活动,分为“晒书房”“荐好书”两部分进行。活动开展以来,收到金华各地孩子们的投稿。我们再次发现,金华有很多智慧的父母、爱读书的孩子。 一起走进他们的书房,看看阅读这件美好的事情,如何在一个又一个家庭里发生。 孙媛媛/摄

记者 赵如芳 这段时间,12岁的赵昕诺在看名著《红岩》,地下党员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让她深受感动。 赵昕诺是东阳市巍山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每天至少花半个小时看书,是她雷打不动的习惯。迄今为止,她已读过600多本书。书香袅袅,浸润童年,她感谢父母的用心陪伴,以及特别打造的整墙书柜。 赵昕诺的父母都认为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在女儿还不识字时买来各种绘本,读给她听,引导她看图画。《中国经典故事绘本》《大卫,不可以》《不一样的卡梅拉》《石头汤》等,赵昕诺看得津津有味。 在女儿入睡前,爸爸赵子淳会给她讲故事。赵子淳现在还记得,他给女儿讲卖火柴小女孩的故事,当第四根火柴被擦着时,小女孩请求奶奶把自己带走,赵昕诺听着听着流下眼泪,哭得很伤心。 睡前故事很动听,讲到后面,无故事可讲时,赵子淳就给女儿编故事。女儿生性胆小,赵子淳就编海豚探险等故事,把勇于挑战等探险精神融入故事,希望女儿耳濡目染变得勇敢。他还把这些故事放到微信公众号上,与他人分享。 赵昕诺读幼儿园的时候,父母有意识地教她认字。她慢慢开始看简单的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向父母请教。 2020年,在改装房屋时,一家人一致同意客厅不放电视机,而是将一堵墙做成书柜,再添张书桌,放盆绿植,一个简单却温馨的读书场地,成了一家人共享书香的乐园。 当赵昕诺在桌前读冰心、朱自清、三毛、鲁迅、张爱玲、余秋雨的书时,赵子淳也在旁边看自己的书。有次,他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赵昕诺很感兴趣,但看不懂,赵子淳就逐字逐句解释给她听。 赵子淳的妻子加入东阳一个朗读者微信群,每天朗读打卡。女儿赵昕诺跟着妈妈的节奏,把《中庸》《世说新语》《道德经》都看了一遍,为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小学三年级时,赵昕诺写了一首小诗,发表在《作文新天地》上,题为《柳树的辫子》: 小鸟 在枝条上唱跳 跳着,唱着 柳树长出了头发 小鸟跳得越开心 小鸟唱得越动听 柳树的头发就长得越长 柳树呀 你该梳辫子了 这次“晒书房”活动,赵昕诺介绍自家书房用的是文言文: 吾家有书斋,温馨而雅致。整墙壁柜,色泽柔和,藏书千卷,悦人眼目。置宽桌、舒椅,以备展卷阅读之需。书架之上,书卷盈积,经史子集、科普百科,乃至童蒙绘本、名人传记,品类繁多,靡不毕具。 每至夜阑人静,书斋则化为亲子共读之乐园。余拣选适龄佳作,与父同游于故事瀚海之中。或因诙谐情节而欢笑,或为深邃意涵而沉思。斯举也,非唯知识之传承,实乃情感之交流。长此以往,书斋渐成吾心中至为温煦之隅,其间满载父母之爱与成长之回忆 ,令人眷恋不已。 “文章是我写的,爸爸帮忙改过,他用了‘书卷盈积’‘经史子集’等词,让文章变得更精炼简约。”赵昕诺为爸爸点赞。 书柜再大,也容不下日益增多的书籍。前几天,父女俩把书柜收拾了一下,整理出两大箱适合低龄孩子看的书,放到仓库,打算留给弟弟看。弟弟刚出生70多天,等他长大,陪伴他的除了家人浓浓的爱,还有浓浓的书香。

记者 郑宇恒 周日下午,一家四口围坐在长桌边,在翻动书页的沙沙声中,偶尔针对书中的内容交谈一两句,这是朱晓琳一家每周都会有的集体阅读时光。 朱晓琳今年39岁,在东阳市人力社保局工作,第一次来到她家的人会有两个疑问:怎么没有客厅?怎么有这么多书? 原来,为了满足藏书需求,让两个女儿的童年浸润书香,朱晓琳与丈夫逐步将原本的客厅改造成书房:新增书架与阅读角,客厅主位让给书桌,罗汉床移到一旁,四壁挂上古色古香的字画……如今,在这个名为“观复斋”的书房里,右侧书架摆着传统文化书籍原文和解读本,左侧书架则以育儿、生活及少年阅读书目为主。此外,还有绘本专用书架与杂志期刊类书架,共计1600余本家庭藏书,满足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阅读喜好。 “我们希望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从书中寻找答案。”朱晓琳说,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为引导她们阅读,她与丈夫在讲故事时,有时会只讲一半,欲知后事如何,要孩子自己到书中寻找。 大女儿悦悦今年13岁,读二年级时她听说了朱元璋与陈友谅的故事,对明朝历史产生兴趣,为了解这个朝代后来的发展,就读完了爸爸收藏的全套《明朝那些事儿》。小女儿欣欣今年10岁,在家庭氛围影响下,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悦悦最近在读《花语与花图鉴》,探索花卉的奥秘。“因为妈妈喜欢花,我想知道母亲节、三八妇女节以及妈妈生日时,应该送她什么花。”欣欣在读《如果历史是一群喵》,了解五代十国的发展历程。 在悦悦与欣欣的眼里,书籍还是一份奖励,只要她俩学习主动轻松,就可以挑选一本想要的书。“我们会提前了解书的内容与评价,要适合她们的年龄段。”朱晓琳说,在这一家规引导下,孩子们主动扩大了阅读范围,书架里多出来的武侠小说与推理小说,都是她们爱读的书。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朱晓琳一家每年都安排旅游。出游前,不仅要做好旅游攻略,大家还要一起阅读与当地历史文化有关的书籍。“我们家旅游的特色就是跟着书走,比如去北京前,专门读了介绍故宫的书,孩子们就会特别关注古建筑的营造特点。先读书,后观光,旅行不会走马观花。”“五一”将至,朱晓琳计划带孩子们去福州旅游,因为其中有一项行程是参观林觉民故居,于是悦悦与欣欣的课外读物中,就增加了《与妻书》原文与相关解读,让她们出发前先体会林觉民的书信字里行间流露的家国情怀。

记者 孙媛媛 文/摄 一张靠墙的木桌,父女俩面对面坐着。父亲读《白居易集》,红笔在诗句“照水姿容虽已老,上山筋力未全衰”下方圈圈点点。女儿歪着脑袋,翻看《法布尔昆虫记》,时不时抬起头来问:“爸爸,这是什么字?” 这样的场景是汪祖富家的日常。父女俩看书的地方是家里的书房。这间书房并不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9平方米空间里,有大书柜、小书柜、小黑板和书桌。书籍、报纸、杂志以及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在8岁的汪泽钰眼里,这是她的第二个家,“我们家有很多书,老房子有书房,新房子也有书房,白龙桥老家还有一间屋子里都是书”。小小的孩子,对于家里藏书多这件事,语气里满是自豪。而这主要归功于爱看书、爱买书的爸爸。 汪祖富是一名退役军人,25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我在云南当兵,退役后寄回老家的书有十几箱。”汪祖富尤其爱看文史类和军事类书籍,回到家乡后还爱上金华本土文化,时常去婺州古城逛旧书摊、到图书馆或阅读吧参加阅读分享会。 从书房里一整面墙的书籍就能看出汪祖富的阅读喜好。这是一个带玻璃柜门的大书柜,有6列8层,里面的书放得满满当当。打开柜门,还有玄机。这个书柜比普通的书柜做得深,每一层都里外放了两排书,一量,有30厘米深。汪祖富解释,放在里层的书不怎么看,外层的书看的频率更高,方便拿取。归根到底,还是“藏书多,房子太小”。 汪祖富喜欢淘书,尤其是系列丛书。在他的书柜里,整齐排列的《毛泽东年谱》全套、《吕祖谦全集》和《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丛书等蔚为壮观。他极为珍视的是岳麓书社1995年出版的几十本《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这是他多年来陆陆续续收藏的。眼下他正在读的《白居易集》就是其中一本,泛黄的纸张和密密麻麻的笔记留下他畅游书海的历程。 一家人如今住的房子是去年新搬进来的,老房子暂未出售,里面还有不少藏书。“老房子也有一间书房,后来书放不下,又在客厅做了个大书柜。”汪祖富说,新房子的书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在汪祖富影响下,一双儿女也很爱看书,新房子里也都有各自的小小书柜。去年,儿子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夫妻俩现在将更多精力放在陪伴女儿上。无论是书房、客厅还是卧室,家里总有书的身影。汪祖富说,希望从小能给女儿营造阅读的氛围,让书香浸润童年。 “等女儿长大外出求学,家里从4个人变成两个人,我打算在家里布置个阅览室。”汪祖富打趣说道,他看向女儿,眼神里是满满的爱。